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圆  张宝贵 《视听》2023,(4):36-39
电影《野马分鬃》以平实冲淡的叙事效果呈现了杂糅着躁动挣扎与琐碎平淡的青春故事。将影片置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视域发现,主人公经由对“野马”镜中像的认同与迷恋,建构起理想自我,由此展开了富有反叛性的社会冒险奇旅;通过对“野马”镜中像的误认,在失落的现实阵痛中揭示了成长的代价;凭借同他者与情境的镜像关系建构,形成主人公内在自我的有机参照,并从整体上丰富了文本的审美意涵和艺术表现力。影片的青春叙事对中国当代青春片创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镜像理论"的两个层面自我/他者、主体/幻想对台湾青春偶像剧里主角的心理特征及其建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主体应保持阿甘式的简单生活和自我独立。同时也指出,银幕如镜子,观众之于剧中主角,犹如自我与镜像,观众既可从主角身上获得想象性的满足,主角亦可影响观众价值取向,创作者应利用这种机制实现影片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冯美 《东南传播》2013,(8):98-100
"他者"的解读源自于雅克.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研究"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之间的构建关系。电影《我11》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继《青红》之后又一部以儿童视角来反映某个特殊的时代问题和人民所肩负的沉重。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的小主人公王憨置身于时代背景的"大他者"中、受父母朋友"小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构建过程,从而在"他者"之镜中成长,实现其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曦  曾一果 《编辑之友》2021,(11):22-27
文章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性背后的欲望结构,以及"他者欲望"如何在交往理性中发挥多重作用,以期对理性认同的深层运作机制有新的认识,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意义符号的缝合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往中,作为主体欲望根源的匮乏导致与"大他者"的象征性认同存在缺失,但这一深层欲望同样推动着主体持续地追寻认同他者的欲望以及被他者认同的欲望,借助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理性完善自我建构.此外,由于主体在他者的位置欲望,欲望对象的重合会引发矛盾冲突,这是交往理性需要应对的难题,但同时也为缝合点的意义整合创造更多契机.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作为一种成长障碍 电影《真爱满行囊》里,小主人公伊莉莎自从身为精神病疗养院医生的父亲那里,听说所谓精神病人“只是无法适应生活”时,他们有如下的对话: “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 “为什么这样说?” “我也无法适应生活.” 影片根据法国女作家安娜维亚珊丝姬的同名畅销作品《真爱满行囊》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6.
电影《气球》的创作以藏区为背景,承载了导演万玛才旦对家乡的时代记忆。影片中,导演第一次探讨了藏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符号与意象的运用也与前作存在相当大的区别,独特的地域背景带给《气球》以独特的规训视角。文章试图通过对万玛才旦调度的电影场景及其文本创作进行分析,从主人公卓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分析社会文化的大他者、他者与自我间多重规训的效用,并初步探讨藏区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7.
《风暴眼》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围绕着一个年近八旬、双目失明、中风瘫痪在床的富孀而展开的,也就是在这张病床前上演了一场钩心斗角,争夺遗产的活剧。女主人公亨特太太的一生经历了从最初的贪婪、自私到后来的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直到最后经历了那场大自然的暴风雨之后的自我实现,灵魂的升华。本文试图分析亨特太太在她灵魂升华之前所经历的斗争与挣扎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孙秀娜 《新闻爱好者》2011,(16):135-136
《风暴眼》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围绕着一个年近八旬、双目失明、中风瘫痪在床的富孀而展开的,也就是在这张病床前上演了一场钩心斗角,争夺遗产的活剧。女主人公亨特太太的一生经历了从最初的贪婪、自私到后来的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直到最后经历了那场大自然的暴风雨之后的自我实现,灵魂的升华。本文试图分析亨特太太在她灵魂升华之前所经历的斗争与挣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末路狂花》一直被视为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但文章通过“男性的凝视”、“被看的快感”、“变性和毁灭”三个方面的探讨,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一片模糊,她们依然处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无法逃离,甚至以这种“被凝视”为乐。而影片事实上也描绘了一个女性愚钝而弱小、男性丑陋而强大的荒诞世界,远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描写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掀起了法国新浪潮的波澜,这种以表现少男少女青春成长期的影片成为世界电影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特吕弗之后又使用《四百下》中的同一个演员,随着他长大跟踪拍摄了主人公安托万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的四部系列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唯一的自传体式的系列成长电影。成长电影始终以人的情感、心灵和思绪作为表现的主体。淡化情节和人为的性格塑造,重视人物性情的自然发展和意识的非理性流露,讲究心灵的节奏,追求画面与音乐的浑然天成,形成了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类型片完全不同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电影形式。在亚洲,受法国新浪潮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过台湾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掀起的电影语言革命性突破的浪潮。在这些波澜中,成长电影始终是最灿烂的浪花。  相似文献   

11.
夏李芳  董从斌 《视听》2022,(2):92-94
相比于文学,在影视创作中,以前底层主体很难进入传统的影视制作流程,而随着便携摄像机的出现、自媒体的发展,底层叙事从刚开始的一种文学现象发展到现在的底层主体亦可成为底层叙事者,无不说明其具有强大的魅力.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摒弃一切愉悦、主流的类型化表达,通过多线剪辑的方式,围绕底层叙事的模式,展示四位主人公在一天内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镜像”一词现在被广泛使用,如“中国镜像”、“传媒镜像”、“全球镜像”等等。“镜像”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周遭的人和事物(他者)成为人们认知自我的“镜子”,人们在“镜像”中发现自我,形成主体意识。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大众传媒在现代成为最大的“镜子”。人们在大众传媒提供的“镜像世界”里关照自身、认知世界。“媒介镜像”不等于现实,它是对现实的映照,但它真实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左右着舆论的走向。而我军新闻学者朱金平就在其《舆论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镜像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事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基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手新民晚报社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他者”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运用,进而阐述“他者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同时,对“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把坚持“自我”立场与正视“他者”角色结合起来,共同形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向阳 《大观周刊》2011,(52):158-158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相似文献   

15.
电影《芳华》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从来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注定成为大家眼中的笑话。她自小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难以融入集体,误打误撞当上英雄却罹患精神障碍,痊愈后渐渐过起了朴素知足的生活,最后与刘峰没有结婚但彼此相爱相守。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的影像,有太多对雅克·拉康理论的投射。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入手,并结合他者、自我、三界认知理论、缝合等精神分析概念,重点探讨《芳华》女主人公何小萍置身于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与建构,从而达成自我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聂茂 《出版广角》2015,(2):114-115
阎真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具有强烈自省意识和追求经典的作家.出道至今,无论是《曾在天涯》高力伟的苦闷,《沧浪之水》池大为的挣扎,还是《因为女人》柳依依的妥协,他都毫无例外地将自己置身于血淋淋的现实中,不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鼓与呼,而且自觉地成为生活的体察者、伤痛的安抚者和信仰的呐喊者,他直面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其面对诱惑的艰难选择,表现出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帝国之眼:近代旅行与主体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自我确立,从康有为的"大同",到鲁迅的"立人",在为承认而斗争、或接受他者的承认模式的同时,更核心的是对压力的抵抗,在抵抗中完成自我更新,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族群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8.
推荐理由:舒辉波是一位非常具有社会担当意识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他对当下孩子面临的现实困境、成长困惑,以及生命难以承受的疼痛格外关注。他的新作《天使的国》曾荣获首届“中文原创YA文学奖”年度大奖,作品通过描写两个女孩面对母亲逝去、父亲沉沦等现实苦难时的情感转型和精神蜕变,从悲伤、迷茫、失落、逃避,变得勇敢、乐观、坚定、自信,在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中,不仅刻画出了童年和成年、孩子与家庭、苦难与成长之间唇齿相依的关联,还借女孩吴安琪心灵挣扎、情感释放、自我救赎的过程,展现了现实童年斑驳而沉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过程中,搜索主体之间通过对话机制互动交流,追寻事件真相或本质,满足了网民个性化、情感化等搜索需求,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多维性等体验特征,使搜索主体在追寻事件真相或本质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体验到了作为侦探探索事件真相或本质的快乐,具有侦查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博物馆观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被动的参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主体,由个人实体概念转变为承载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主体。借用拉康精神分析中“主体与他者”理论有助于理解博物馆观众主体内涵的型构轨迹,从阿尔都塞的主体意识形态哲学视角出发,深度剖析观众与博物馆作为双重主体在社会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镜像结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主体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不仅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有益,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规划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与教育工作及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