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寓言故事一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常常是有所寄托,有所比喻。《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讬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所以《史记·庄子传》说:“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总是通过寄托与比喻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特别是某些不便于直接说出来的,或者是比较深奥的道  相似文献   

2.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干彼’。这就是说,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籍外)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壬先谦《庄子集解》)。在国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寓言"理论及文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源于《庄子》的"寄寓于言"手法创作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寄寓之言"的寓言故事,也包括中国古代特有的"寓言诗",以及一些有寄寓之义的散文和比喻。由此可见,源于《庄子》的中国古代的"寓言"文学,应是一种广义色彩的"泛寓言"体式。还原《庄子》的"泛寓言"理论,探讨其深远影响,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寓言"创作,比较中西及古今寓言的异同,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正> 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其文为“百家之冠”,堪称我国古典文学中“独步的文笔”。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正是这些寓言,表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庄子论文的特征。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寓言,就没有《庄子》。庄子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体文。  相似文献   

5.
叶传标 《考试周刊》2012,(42):58-58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寄也,寓言就是有所寄托的语言或故事。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就是用故事来说道理。寓言最早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初始于民间,后由文人整理并创作。其特点是:故事是虚构的,是为了讲道理而编造的;因为故事是编造的,所以表现手法喜剧性极强,  相似文献   

6.
“寓言”一词出自于《庄子》。所谓寓言,就是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寓言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成熟较早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发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是由寓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寓言故事形象具体,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可以增加说话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因而受到全社会人们的喜  相似文献   

7.
古代笔记小说,如宋李昉编撰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五百多卷,共四百七十五种,均属微型小说。之前,先秦时期就有微型小说的“雏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当然,庄周指的小说与今天的小说慨念不一样,它指的是“琐屑之言”,即今天的“寓言”和“杂记”。胡适在《论短篇小说》(《新青年》四卷五号)中认为:“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自然要数先秦诸子的寓言了”,并举《列子·汤问》和《庄子·徐无鬼篇》为例。寓言怎么算小说呢?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形成都有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先秦寓言的虚构想象,以及描写、对话、叙事状物,均是小说的家数。再说,各种文体  相似文献   

8.
寓言和童话     
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寓言和童话,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并领悟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有的同学也曾尝试着写过一些寓言或童话故事。由于寓言和童话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所以,弄清楚它们的特点,有助于我们阅读和写作寓言与童话。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寄托之言。在寓言中,作者往往把带有普遍性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中,让读者去体会、领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寓言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则寓言,大多只有二三百字,没有曲折的故事情…  相似文献   

9.
<正> 一如果对所有的文学体栽的命名做一番刨根寻底的探究的话,就会发现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体裁名称与作品形式特点有关。如“散文”就是从“形散”的特点来命名的;其二,体裁的名称与作品的内容特点有关。“寓言”即属此类。查《辞海》,“寓”的第三个义项是“寄托”。“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之意。这真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征。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此喻比,以近喻运,以浅寓深,以古喻今;通过简洁明了而又奇异特殊的故事,艺术地、形象地揭示出普通平凡丽又深刻邃远的道理。用克雷洛夫的话来说,就是“拐弯磨角说出来的真理。”既要说出真理,又得拐弯磨角,寓言作家为此煞费苦心。他们想使蠢才变得聪明起来,而使聪明人变得不过分聪明,但不好把真实的情况直接说出来——这样会使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11.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3.
高深 《现代语文》2007,(1):34-35
“寓言十九”是《庄子》最重要的创作手法,《庄子》中的“寓言”既不同于今天所说的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又不同于先秦文学中惯用的寓言故事,它是包括寓言故事在内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类比、引用、举例等的总和。不仅如此,《庄子》作者对其功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首次、大量、有意识地使用“寓言”来阐发其深邃的哲理和深沉的感情。其语用策略表现在三个方面:独立的存在形态、哲理与形象相融、细节与意境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章堪称独树一帜.他很少从正面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而是擅于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漄之辞”的形式,借助形象和故事来寄寓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即寓言论“道”.具体而言,《庄子》中“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的论“道”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不言之辩”,《庄子》寓言论“道”的独特话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寓言悟“道”的不二法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寓言论“道”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15.
[阅读烛光]同学们,你们听过《自相矛盾》、《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刻舟求剑》、《陶罐和瓦罐》、《蚊子和狮子》这些故事吗?相信你们无论是在教材中或者是课外的读物里,都是不只一次地阅读过这些作品吧?那么,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你能不能也编写一篇这样的小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学写寓言小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的意思就是寄托,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寄托在一个生动的故事里,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寓言故事通常…  相似文献   

16.
寓言漫谈     
翻看小学六年级全部的课本,我们会发现,每一册书里总有几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寓言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呢?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短小故事。"寓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①有所寄托的话。②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王欣悦 《知识文库》2022,(22):34-36
<正>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统编教材中选取了多篇国内外经典寓言故事,以期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想象,感悟道理。然而区别于童话,成语故事,语文教师在低段寓言教学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学困惑,对此应当牢牢抓住寓言文本的核心特征,重视言意交融,采取适合低段学情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真正读懂寓言,体悟道理。1知寓言为何物“寓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兴盛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寓”意为“寄托”,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诸子散文最有文学色彩的因素。除了语录体的《论语》、《老子》外,诸子作品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庄子乃是“诸子之冠”,是创作寓言的大师。他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正是这些寓  相似文献   

19.
一部《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言日出”。(《寓言》)他所说的“寓言”包括一切神话故事;其“重言”是假借某些历史事件和传说的人物(多为假托);其“言”是随机应变而寓有深意的话语。通而观之,三者均为假借人物故事来表达理想的,实际都应看作寓言。 《庄子》寓言丰富而艳丽,主要是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战国时代,社会上流行一种讲寓言的风气。当时人们在各种场合,想要说明问题时,常常借助寓言来表达,尤在外交场合,这样的情况更多。比如我们可从《战国策》中,看到各国大臣和游说之士,都能随口说出一则寓言,以表达各自见解,如“鹬蚌相争”和“狐假虎威”等故事,写得都很生动,意义也很深刻。庄周和屈原一样,同是在楚国文化肥壤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荆楚秀丽的山光水色陶冶了他酷爱自然的天性,为他的文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古朴的民族习尚也深深地影响了庄周。据《楚文化史》记载,古代荆楚之地巫风盛行;这楚地巫风及其神奇迷离的浪漫主义手法也被庄周吸收而使之成为寓言材料,以表达其玄妙的理想。因此《庄子》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以寓言故事见长。其浪漫主义特点和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在语言和结构方面的形式美等,皆成为其独特之处。 《庄子》寓言不是对现实的直接描述,而是从否定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20.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是先秦思想家中最博大精深的一位,史载“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述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有200多个寓言。主观上,庄子用它们阐明其哲学思想;但由于许多寓言是以技师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