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近代化学发展史上,人们会看到一个光辉的名字——约翰·道尔顿。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在化学和物理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所创立的原子学说,对于化学这门科学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道尔顿是近代化学之父,并明确指出:“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原子学说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谣言,自诩机智的人总会表示:我懂科学,谣言骗不了我。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很多情况下,谣言由于带着极强的趣味性、轰动性和戏剧性,反而比真相更容易被人认可。在科学发达的美国,一些非常离谱的谣言就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能够流传多年。比如以下的5大谣言——从"化学凝结尾的阴谋论"到"美国政府策划了9·11",它们十分吸引媒体,曾搅得科学家心烦意乱。不过幸运的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物质到底是由一些什么组成的? 偉大的俄國科学家洛莫诺索夫,很早以前就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題。在他的早期著作“数学化学原理”中就提出:“一切物質都是由極小的微粒(即原子)組成的。”十九世紀初,英国的物理学家道尔顿發表了有名的原子学說,但是道尔顿却認为原子是组成物質的終極粒子,原子不能再分割了。二十世紀初,科学家們証明原子并不是終極粒子,而是以一个带陽电的几乎集中原子所有質量的原子核为中心,核外是带陰电的电子圍繞着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含有帶陽电的質子和不帶电的中子。人們对于物質結構的探索并未就此終止,随着科学和技術的發展,对物質內部結構的認識更加深入了。科  相似文献   

5.
在原子分子微观层面揭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开拓科学前沿、突破重大应用的科学基础,对揭示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 X 射线、电子衍射以及传统的精密激光光谱技术,人们可以在原子尺度获得物质微观结构,但主要集中在稳态信息的获得.  相似文献   

6.
据诺贝尔研究所统计,自1906年美国第26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美国共产生了276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绝大部分人是由于他们在化学、物理学、医学或生理学,以及经济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得此项殊荣的。有关专家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研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23日是物理学家约翰·巴丁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巴丁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发明了晶体管、解释了超导现象。尽管他取得了这么特殊的成就,可是我们并没有感到"巴丁"这个名字振聋发聩。由于在很多人看来,天才往往是一些性格思维与常人迥异、行为举止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经过.汤姆森精心设计方案,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用了20多年的时间,发现了电子,打破了200多年前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的"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同样,卢瑟福不畏权威,精心设计方案,认真、反复、仔细观察实验想象和记录数据,最终得出了原子核式结构的重要结论.这两个重要的科学发现过程,充分显示了科学家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百折不挠、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一个能思考的人,是力量无边的人;他不仅善于奇思妙想,而且力求将理论付诸实验,在光学光子研究的道路上,他注定成就今天的不凡,注定开创明天的灿烂。——2011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授予刘大禾的颁奖词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现行的物理和化学教科书几乎找不到罗蒙诺索夫的名字,而他实际是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奠基人,是俄国近代科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在罗蒙诺索夫逝世250周年之际,本文试对其成长经历、科学成就作一简要介绍,以引导学生学习他矢志科学、报效祖国、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1.
古时候,人们认为事物大都是不可分割的,可是到后来,人们发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包括道尔顿。到后来,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再后来,我们又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那么,夸克是否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一名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三尺讲台,他挥洒的不仅是汗水,更多的是真情;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屡获嘉奖,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他丝毫没有官架子,笑容满面,平易近人,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老马"。他就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马建泰。二十多年来,马建泰教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剂与催化工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除了在兰州大学化工学院  相似文献   

13.
他不是农民.却比农民花更多时间在田间;他不是农民.却比农民更关心庄稼地里棉花的长势:他不是农民.却比农民更兴奋于丰收的喜悦。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袁有禄,也是前不久被评为2011年科学中国人杂志农业领域的年度人物——一位献身于棉花生产的“护花使者”。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名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三尺讲台.他挥洒的不仅是汗水.更多的是真情.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屡获嘉奖,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他丝毫没有官架子.笑容满面.平易近人.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老马”。他就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马建泰。  相似文献   

15.
正网络是21世纪的图标一个带有禅意和群体特性的看法:原子是20世纪科学的图标。另一个禅宗思想:原子是过去,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充满活力的网络。网络是群体的象征。由此产生的群体组织(swarm being)——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being)——将自我撒布在整个网络,以致于没有一部分能说,"我就是我"。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无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化学是建立在原子分子学说上的一种实验科学。研究分子的行为和分子间的反应,对分子的认识和改造是化学科学的首要任务。在上世纪初,化学家从分析物质开始,定出物质组分,以求出所含的原子种类、数目和化学武。后来有机化学出现了同分异构体,化学家才知道分子的结构对认识分子的重要性。一百多年来发现了百万多个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化学家从研究分子的化学性质出发应用各种物理方法去改变分子形成了新的物理化学学科,也得出许多经验性的法则。但总的说来化学仍然是一种实验的科学。他缺少一个完整的理论,他不能说明为什么原子能结合成为分子,和化学键的成因。他的规律是经验性的。  相似文献   

17.
人造元素     
关于化学元素的学说,构成了化学的基本内容,我们周围世界中所有的复杂物质就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在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元素是不可改变的,并且没有共同的联系。直到1869年,门捷列也夫才发现了所有化学元素的普遍规律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周期系。这位伟大的俄罗斯学者的科学成就,标志着化学上新纪元的开始。门捷列也夫的发现的重要意义是:他确定了所有元素的化学性质随着它们原子量的增加的有规律的周期的重覆性。门捷列也夫把性质相似的元素一个个地上下对齐,这样就组成了周期表。他证明了,每一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都有着一定的形态,这种形态的特徵不仅仅是由原  相似文献   

18.
人們对于原子的认識是逐步发展、逐步深入的。人們在认識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后,又发現了另一种重要的基本粒子——介子。近年来,又获得了一种由介子代替电子构成的新型原子——介原子。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人类和自然斗争的一种有力武器。十八世纪中叶,偉大的俄罗斯学者洛莫諾索夫用原子-分子論批判了燃素学说;此后,化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本化学定律的确立起了巨大的作用。化学基本定律的發現,不僅揭露了物質变化的秘密,同時也促進原子-分子諭向前發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大化学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这个定律不但使化學更加系統化,並且指出了原子还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对於原子結構的深入鑽研,使人們了解原子为人类服务。这本書首先告訴我們什么是定律,然后就分别介绍化学基本定律,共包括有:物質不滅定律、定比定律、倍比  相似文献   

20.
两位富有经验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科学教育方面提供了比教科书陈述的仅仅是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远为优越得多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例证。关键在于——通过运用模型这样一种方法——把学生置于与自然界本身进行创造性的接触之中。对持有怀疑态度的读者来说,作者提供了(参看附录)他可以从中获得对自然界中较好理解的一些模型游戏的规则——这是一种策略,一些教育工作者使教师们在教室里使用这种方法时不至于感到不好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