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龚莉 《今日教育》2007,(2S):45-46
“1千米到底有多长?”说实在的。很多大人,甚至是数学老师对此也毫无把握。我问过他们原因,他们都说:这是读书的时候数感和空间观念没有建立好.因为当时数学老师没有带领他们实地走一走.而都是在教室里、黑板上纸上谈兵。我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我也要让我的学生有这种遗憾吗?仅仅因为带领学生出教室走一走太过麻烦,就放弃了吗?不,我不能!  相似文献   

2.
鲁迅说过: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怕是微弱的慰藉。第二是青年,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让他们那么愉快呢?  相似文献   

3.
当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不容易,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更不容易。1994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当上了班主任,我曾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这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和热情。我爱学生,尽我所能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心债     
在讲台上工作近十年了,呆过好几所学校,也教过了不少学生。每每接到过去的学生问候的电话,或是听到他们成功的消息,我都备感欣慰。可每次听到或是看到旧时的学生生活得不幸福时,我又感到内心一种隐隐的痛。我在想,他们如今的境况与我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相似文献   

5.
将军与教育     
将军与教育吴凤华我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教过的学生不少,由于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接触过的学生家长人约也有一两千人,有些家长给我留卜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对教师的关怀,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使我感动不己,以至终身难忘。以下记述的仅仅是其中的三位,他们足张国华同...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好一名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到教师工作岗位而担任起班主任工作的年轻教师,对于如何开展班级工作,从何处人手,往往是最感头疼的事了。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笔者有过失败的经历,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因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大胆地担当起班主任工作,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班级工作,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下班主任工作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1千米到底有多长?”说实在的,很多大人,甚至是数学老师对此也毫无把握。我问过他们原因,他们都说:这是读书的时候数感和空间观念没有建立好,因为当时数学老师没有带领他们实地走一走,而都是在教室里、黑板上纸上谈兵。我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我也要让我的学生有这种遗憾吗?仅仅因为带领学生出教室走一走太过麻烦,就放弃了吗?不,我不能!  相似文献   

8.
俞胜利 《科技文萃》2001,1(7):162-163
我的职业本是文学、电影、话剧。九十年代初,工作变动一头扎入影视,后又专事电视剧了 。做过文学,又偏好文学,总觉得文学根基深广、厚重、精深、博大,在精神领域,不大瞧 得起其他门类,对电视剧更是有一种下意识的俯视感。加之这些年,电视剧领域又滥竽充数 者众多,剧本品位过低,每天要审读大量的剧本,我的审美视角都钝了,我再累,每天睡觉 之前,总要捧本文学杂志读上几页,以磨我的“审美之刀”。所以说,我对电视剧本总有一 种下意识的俯视感。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忠告     
我在高中至大学的7年间,每个夏天都在家乡的克洛河畔当救生员,在那里消夏的人事业上大都颇有成就。他们常说让我大学毕业后去找他们,他们确信能在我毕业后帮我找份工作。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接踵而至的是大萧条,那些曾答应过帮我的人现在也都自身难保了,不过,尽管如此,有位在那儿避暑的先生还是问起了我毕业后的打算,他说如果我想干的工作正好在他能帮忙的范围之内,他确信能给我找到一份工作。在这位先生的再三敦促下,我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他我想当一名电台体育播音员。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家里有三位中学语教师,还有几个参加过高考的甥侄辈。我真的很同情他们,为他们长期被语课所折磨而感到悲哀和不平。他们整天在语课中艰苦奋斗,却几乎没有人能将一篇章写得通顺而有采。也就是说.他们过了教学关(都是省市级重点中学教师),也过了考试关(都考上了大学本科),却没有过语言表达关,  相似文献   

11.
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16年中,离我而去的优秀教师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下20位。其中,由组织上调任局级领导或出任校级领导的有近10位。他们奔赴各自的岗位后,都与我保持着深厚的感情。每当我们相聚在一起回忆过去的时候,总是那么情意绵绵。满腔情怀。他们中的好些人,在离开我时都有过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有时候人会轻易地认为自己活得毫无亏欠。从小活到大,并没有什么人为自己做过感天动地的事。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平淡到几乎没有任何波纹,没有值得一提的故事。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该有亏欠感吗?不必。看起来,父母需要我更甚于我需要他们,我不讨厌他们无休止的唠叨就算很对得起他们了。对老师的教化之功该有亏欠感吗?凭什么?学业上有进步只不过证明了咱的脑子还行,再说教书也不过是在挣他们的一份生活。对自然万物滋养我这天地间独一份的生命该有亏欠感吗?得了吧,收起这套玄学式的说教,要知道我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未来我将要承受的东西多着呢。  相似文献   

13.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在十几年班主任工作中,始终信奉一句话:我永远是聋生的慈母和朋友! 首先,要以母爱之心,关心学生。作为学生的师长,班主任既是他们的老师,又应肩负起学生父母的职责,只有懂得如何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才能保证他们学有成就。一次,我班陈东林同学突患麻疹,他的家又远在昌黎农村,在本市举目无亲。当时我还很年轻,只是听说麻疹是传染病,自己从未见过和护理过这类病人,但我不顾被传染的危险,忘记工作一天的疲劳,带着他到市内的人民医院、和平医院、传染病院诊治,一直忙…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少年儿童研究》,从此爱不释手,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工作中难免有不少困惑,苦于无操作性强的刊物做指导。一天,到朋友家串门,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来看,一看便迷上了。翻看封面,是《少年儿童研究》,于是借回家看。里面的很多观点新颖而又实用,有些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而且有指导性和超前性。我非常喜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即订上了此刊物。其中一期中有个“教子有方”征文,我也参加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文章登了出来,我很高兴。我是学中文的,又教了十几年的…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我们老师常常会发现学生说谎的现象。一次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说过谎话吗?有一个女孩子说:“不可以说谎的,要长长鼻子的。”马上就有人反驳:“不的,我说过好几次谎的,也没长。”我紧接着问有多少人说过谎,超过半数的孩子举手。我又问问他们因为什么事情说谎了。他们抿着嘴笑而不答,几经“诱导”,终于来了一次“长鼻王大比拼”。我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生作了个说谎原因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为了逃避压力。小宇天资聪颖,但有一次考得很糟。恰巧第二天开家长会,他害怕被家长责备,竟然出了十块钱在大街上“…  相似文献   

16.
史峰 《福建教育》2006,(11A):14-14
我参加工作第十三年时遭遇了“职业高原期”。那年我发现自己应获得的县级、市级荣誉都有了,并且应聘了中级职称,于是我就有了满足感;那年我还发现想获得省级、国家级的荣誉比登天难,简直没有希望,于是我又有了绝望感。当“满足感”和“绝望感”交织在一起时,我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处于难有越进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7.
充分调动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中年校长,96年任职.我校教职工有32人,其中年过40的老教师就有10名.占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有几位老同志曾经是我的老师,而且有二位老师在我学龄时就做过领导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上对这些老同志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如何给自己定位,是一门领导艺术,若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实在是不可小视的财富.因为他们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而且在老师这个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开展工作又是一个不小的困难,甚至是阻碍.那么,该如何充分调动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呢?根据近二年的工作体会,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广告也精彩     
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上了广告。好的广告总能让人过目难忘,过耳能记,令人回味无穷。在三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将一些精彩的广告词运用到德育中来,效果不错。“沟通从心开始”。他们不够自信时,我告诉他们:“年轻,没什么不可以。”“我能!”  相似文献   

19.
自育与育人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7,(6B):57-57
记得二十多年之前,有个学生问我,是孤独好,还是合群好。她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她开始有了孤独感之后,就常有惶然不安之感。我告诉她,我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有过孤独的体验。上高中时,我曾在作文中写道:我是多么的孤独啊。老师竟说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还要我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这在当时可是个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玲 《教师博览》2004,(12):40-41
经过5年苦读,终于拿到美国数学博士学位,立即转入另一战场——求职战场。那一年我53岁,早已过了求职的最佳年龄,但我自认为我有优势。我在中国的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的讲台上已执教25年,在美国读硕士、博士过程中我一直帮助系里做教学工作,而且颇获好评。于是我选择美国大学去申请,终于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在我到B市大学工作后,招聘委员会成员中多次有人告诉我,在他们事先的讨论中,就倾向于招一个中国人或印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