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教材,将于2002年全面使用,课程的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其意义是:第一,体育本身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的重要任务是“育体”。第二,健康领域有许多内容不属于体育,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内容也装进来,变成一门综合课,体育内涵扩大了。因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手段为人服务,更强调通过体育手段让学生达到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内容包括:运动文化的传授、技能的掌握、在阶段教学内达到一定的体质健康标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疾病的防治、用眼卫生的教育、艾滋病防御的教育等。体育课现在称为体育与健康课,增加了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健康内容,成为一个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阐发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采用历史回顾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实践应用法等,对"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作综合考察,研究认为在学校领域中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以学生体质下降为社会背景的,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也是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并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立“素质教育”、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学校体育其健康教育还停留于形式上,还没有完全从原有的模式跳出来。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我们去做一种与以往不同、但能达到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从大众体育健康的角度,忽视或不要去刻意追求过去哪种生理“波峰”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5.
徐明 《西藏体育》2003,(1):26-27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近年来—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享受运动快乐过程,追求和谐健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综合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从教育思想,课程构建及社会教育3个层面探讨体育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提出健康是体育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相互统一的尺度的观点,并从科学与人文价值统一的角度阐述了体育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本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针对人的整个机体而进行的教育,却被视为"体质教育";学校体育本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人类生命关怀的事业,却被视为"装饰学校的门面";体育与健康课本强调"健康第一",却被视为"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本是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互动,却被视为"学校内"的体育;学校体育本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却被视为"学习阶段的体育"。通过分析以上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误区,认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应当从全面、整体、内在、长远、宽广的视角去把握。  相似文献   

8.
邓海军  刘立新 《体育教学》2006,(2):I0006-I0006
鞍山坐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中部,全市现有中小学校1050所,学生40万人。近几年来,鞍山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市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学校体育工作上,启动了以树立正确理念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关键,以开展活动为重点,以特色为推进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计划,提高了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了我市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健康、愉快和有效地进行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能力,以及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体育意识,为培养社会及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依据这一教育思想,就学校体育过程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谈点自己的观点。一、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思想、意识、行为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以学生掌握身体生长发育知识,了解青春发育期心理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0.
谈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以独有的教育优势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产生全面的影响,是塑造 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社会的变化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21世纪社会的变化趋势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认为,以学校为基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综合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大趋势。学校体育要担负起历史的任务,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体育观念,二要把健康作为体育的重要目标,三要以提高健康水平为重点,四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五要推动全社会介入学校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再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学校体育改革的着眼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着重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入手,通过对其再释,强调其现时的科学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导向下的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体能,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其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所谓健康是指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伤害,而是需要身体和精神都能迅速,完全地适应社会环境,即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是良好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理机能及承担负荷后的适宜反应。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关注。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和切入点,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在遵从这一指导思想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远期目标,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国顺 《体育科技》2012,(4):115-120
从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现状。分层抽取18所高校110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教师标准体育人口比率为20.20%,远低于2007年中国群体体育人口比例;高校男教师体育意识好于女教师,锻炼形式主要是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高校教师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越好,健康得分就越高;体育锻炼次数、体育人口、锻炼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组织形式是对健康得分预测权重较大、解释能力较强的变量。  相似文献   

17.
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了二十一世纪体育教育必须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从学校体育改革为切入口,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耿潇 《精武》2013,(18):102-103
学校体育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研究基于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要求,学校体育应明确指导思想,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倡导大学生把体育饭炼作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仙女 《体育科研》2005,26(6):32-32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也关系到全体国民的健康与幸福生活。进入2000年以后,韩国国民体育振兴公团就开始有计划地对学校进行资金支援,用于改善学校体育设施。韩国以汉城为中心,在各级中小学校用这笔资金陆续新建了综合体育设施,种植人工草坪和铺设塑胶跑道。但从目前看,韩国的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还是40年前的样子,虽然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在加强,但力度还远远不够。韩国政府也认识到每个公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政府方面没有能够真正领会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所以存过去的30多年来,韩国的学校体育还是以培养几名竞技体育人才为重心,一般学生的体育活动仍处于萎缩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全民都获取全面的健康是能否成为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体现。在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以体育健身来促进人民的健康发展,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全民健康相关的文件和纲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国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体育健康的梳理,了解体育健康目前发展现状,分析不足之处,为体育健康在以后的界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