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2.
思维错误可分为逻辑错误和非逻辑错误两种类型.在实际的思维中,存在着很多的非逻辑错误;逻辑上有效的思维不一定是正确的思维,逻辑上有效的思维常常隐含着非逻辑错误.逻辑学中已有完善的逻辑定义和逻辑规则,所以发现并克服逻辑错误是相对容易的,而发现并克服思维中的非逻辑错误却是相对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在各类逻辑课程的教学中,逻辑学教师容易忽视"逻辑"概念自身的内涵.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完之后仍不知逻辑为何物,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偏离"逻辑"的内涵.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各类逻辑课程所欲达成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引出"逻辑"的内涵,以期引起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复合命题判断、命题真假的判断、"非P"陈述、复合命题组合和"非P"与否命题解题的实例,对高中数学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简易逻辑"在解题中产生的误区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5.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推理和判断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学好这一章,也有助于增强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下面来谈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逻辑起点不应被界定为"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而应被界定为"一个假定".从逻辑起点出发构建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生发路径,"从具体到抽象"与之并行不悖,理当耦合并用.具体理论可以存在"单数逻辑起点",也可以存在"复数逻辑起点",而学科作为具体理论的集合体只能存在"复数逻辑起点".对于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复数逻辑起点论"相较于"单数逻辑起点论",具有更强的"理论张力"和"理论体系建构力".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开放性,我们必须走出"单数逻辑起点论"的桎梏和樊篱,树立"复数逻辑起点论"的思维逻辑和行动框架,进而探寻和打通多中心、多起点、多端口、多支点、多维度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7.
兰洋 《教学与研究》2021,(10):47-55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拓展,而是在马克思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之后所生成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在完成这一转换后,马克思才真正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假象化"本质和古典经济学的目的 论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由"、"平等"、"民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奉行的基本价值理念,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便是由这些理念所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机构.由于自由民主对资本逻辑的深层依附关系,自由民主制度在当代世界陷入了普遍的困境.自由民主悖论的实质在于:资本逻辑催生出形式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民主,但同时又促使它们不断地走向自身的反面,走向实质意义上的不自由、不平等和不民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从而无法超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限制."自由民主"本身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资本逻辑催生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本理念与制度体系,同时又将它们推入深刻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三教"改革是新时代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厘清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行动逻辑至关重要.在靶向逻辑层面,"三教"改革要跳出"成果陷阱"的行为靶向、坚持"学生习得"的目的靶向、聚焦"教师改革"的精准靶向.在系统逻辑层面,应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加快"三教"集成改革;以教学环节为枢纽,推进"三教"协同改革;以解构重建为手段,实现"三教"综合改革.在融合逻辑层面,产教深度融合为"三教"改革夯实基础、项目培育融合为"三教"改革打通闭环、信息技术融合为"三教"改革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10.
王喆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1-103
《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前三篇《原道》、《征圣》与《宗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相互勾连贯通,具有非常严密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原道》篇的命意,两个重要命题模式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以及刘勰侧重《五经》文学性因素的背景原因的分析,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原道”、“征圣”与“宗经”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刘勰的“文道观”也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该文是一篇情调别致的抒情散文.作者缘情写景,借景抒情,深沉而又含蓄.忧情愁绪倾注于笔端,美好的希望融会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作者笔下的荷花柳叶识人语,月光小径皆有情,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康德虽然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做出了明确区分,但弗雷格认为分析与综合仅仅是一种主观性和准心理行为.弗雷格从批判康德的判断理论入手,通过谓词逻辑的构造,成功地清除了康德在判断理论中隐藏的逻辑与心理的混淆,为哲学从认识论走向逻辑语义学奠定了基础.然而,后者倡导的现代量词理论、逻辑的形式主义、判断先于概念以及把"函项/自变元"作为判断结构的现代逻辑思想,又深深地扎根于康德的先验逻辑中,这一点恰好弥合了两类不同逻辑类型的对立,达到了某种内在的一致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铺开,选择题的设计也开始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探索如何考查思维方法.其中,尤以要求考生阅读或观察一些与已经学习过的史料难度相当,但没有见过的史料,思考其能说明或反映什么,即思考史料的证明力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试题为多.  相似文献   

14.
<周易>以及整个传统易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及思维.本文通过对易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中国逻辑史和易学的现代逻辑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易学逻辑思想及"逻辑易"的方法论问题,以促使易学的逻辑学研究能够在合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5.
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本质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的确立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事业兴旺的根本动力.高校作为社会的"知识库"、"人才库"和"信息库",由师生员工组成的"人"是其核心资源.高校德育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全员的、人文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辩证地处理好德育系统诸要素.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两个学派即历史学派和边际效用学派围绕着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的争论和对立.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结合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斯密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的把握中,梳理出解决斯密问题的伦理学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转向"是学界关注但又很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创造社成员特有的原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其"转向"的内在根本原因.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善于突破旧有体系的限制,而注重体验的原始逻辑思维又使创造社对于革命文学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三风"三者完美的融合和有效的组织是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塑造学校形象的有效手段.因此,任何一所高校都应注重"三风"的建设.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三风"的创建及建设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乐教"的角度,结合当代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逻辑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命题“名辩逻辑衰落了”不能成立,其因在于:“名辩逻辑”乃近人界定,并非先秦已有,何以能够衰落?“名辩”与“逻辑”、“名辩逻辑”不是同义词,有“名辩”思潮衰落之实,而无“名辩逻辑”衰落之实,况且“名辩”的思维形式与思想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