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妍妍 《出版科学》2016,24(2):123-127
中国共产党自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十年间,在延安先后创办了许多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文艺图书。延安文艺图书的大量出版得益于延安的出版体制,同时,延安出版体制也影响了延安文艺图书出版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书香     
《陕西档案》2014,(1):55-55
《延安延安》作者: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延安延安》摄制组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延安延安》是央视一套即将推出的同名电视图书扩容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凭借136位讲述者的集体回忆、150万字的采访素材,以及长达20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中央红军从进入陕北到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问,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延安日报     
《采.写.编》2008,(1):F0004-F0004
延安日报是中共延安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市唯一正式公开发行的报纸。延安日报前身是原中共陕北区党委的机关报—《群众日报》。1950年,在些基础上创办了延安地委机关报—《延安报》。文革期间曾停刊,1979年4月10日复刊,为四开四版周三刊,1992年改名为延安日报,四开四版周六刊,1998年改为对开四版,并实现了激光照排,编采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金星 《兰台内外》2015,(2):21-22
《亲历延安岁月》作者金星,1941年出生在延安中央医院,父亲金茂岳当时是延安中央医院的主任医生。作者自2006年起,历时八年,拜访了100多位在中央医院工作过的老同志和200多位延安时期的爸爸妈妈,展示了一个在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式医院从建立到撤离的全景画面。下文撷选自原著。建立制度,科学管理红军到了陕北,成立了休养连、卫生所,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对待各种疾病也只有休养生息的办法。到了延安以后,  相似文献   

5.
冯林龄这个人,延安大多数平民百姓是不认识的。但知道内情的人都十分怀念他。因为在延安人民最困难的时期,冯老说了延安人民想说的话,给了延安人民巨大的支持。 1977年,虽说“四人帮”已被打倒,但极左思想的流毒还远远没有肃清。延安的“革命”气氛仍然很浓,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上,“糠菜半年粮”仍是大多数农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当时的地委、行署给省上、中央的报告中说:延安农民年平均口粮在三百市斤原粮以下的,占到三分之二。恰巧这时,冯森龄同志从新华社广西分社调到陕西分社任社长。他从1936年到1946年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0年,对延安人民感情很  相似文献   

6.
1936年11月,丁玲由西安到达延安的保安县,在那里她找到了中共中央。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丁玲经党中央批准组成延安文艺通讯团于1946年10月途步去东北,至此丁玲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0年。对丁玲来说,这10年是极为宝贵的。  相似文献   

7.
说起延安大礼堂,它与谢觉哉老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谢觉哉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在党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从1933年开始,谢老进入苏区,跟随着党中央、毛主席历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谢觉哉一家一直居住在延安大礼堂左边一排的窑洞里。1947年3月7日,中共中央考虑到谢老年事已高,让他跟吴玉章等老人先行撤离延安去山西临县的后甘泉村,他们一家才搬离此地。  相似文献   

8.
王巨才 1942年11目生,陕西子长人。1968年8目参加工作,1972年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至196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8年至1975年任延安报社编辑、延安地区革委会政工组干事、延安地委办公室秘书。1975年至1985年任延安地委办公室综合调研组副组长,延安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延安市委副书记、延安地委宣传部部长(1984年至1986年在中央党校学习)。1985年至1986年任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1986年至1988年任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延安地区行署专员。1988年任省委宣传部部长至今。七届全国人大代  相似文献   

9.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各解放区。陕北是蒋介石进攻的重点。到了11月以后,延安的临战气氛已经越来越浓。据《杨尚昆回忆录》记载,1946年11月11日,刘少奇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撤离延安的动员.说胡宗南要进攻延安.因此中央机关将撤出延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上,1935年到1948年的延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13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石,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延安精神得以形成。温济泽是1938年初到延安的,1947年3月才随延安台战斗转移,撤离了延安,所以他基本上经历了延安精神形成的过程。1946年6月,温济泽担任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的首任主任,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开始了自己的广播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播领域先后从事管理、业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温济泽,一直在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着延安精神,即使在备受磨难的文革期间也不曾放弃。延安生活是温济泽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温济泽的世界观、新闻观,影响着他的广播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中央广播事业局曾对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阶段的历史作过比较详尽的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访问了参加筹建延安台的部分老同志,查阅了四十年代初期的有关革命报刊和档案材料,并且考察了当年延安台的旧址。调查研究结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开始于1940年春天,首次播音的时间是1940年12月30日。  相似文献   

12.
曾三传     
八、在延安日子里1940年3月,曾三在兰州与沈义结为伉俪后,便双双奉命去西安作党的情报工作。半年多以后,又一起奉命调回延安。1.重返延安1940年11月,曾三和沈义一踏进延安,就感到延安和西安虽然相距不远,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时,延安虽临近隆冬,但在曾三的心里,一切都象美好的春天一样,到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真是“风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言延安时期是一个宽泛的时空概念,时间上指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党中央东渡黄河离开延安,空间上指此时党中央的活动区域。延安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但中国共产党曾在此十三年中探索着革命的步伐,指引着革命的方向,成功实现了长征以后的壮大和逆转。  相似文献   

14.
1943年1月,在延安,我从中央研究院调到了解放日报社。这是我做新闻工作的开始。解放日报社在延安有名的清凉山上。清凉山靠近延安城,在城的东北角,中间隔着延河,它就在延河之滨。在这座山头上还有新华社。我一到清凉山,就听说新华社每天除了发文字广播,还有口头广播,口头广播的电台叫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延安台是在1940年底建成的。当时延安遭到日  相似文献   

15.
康庄 《今传媒》2011,19(1):71-72
本文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发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建成以及工作和贡献进行了研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距离延安城以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开始第一次播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台、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出色地进行宣传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无线电广播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范文杰  李明堂 《档案天地》2011,(4):22+21-22,21
中央外事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前身.1944年秋组建于延安,隶属中央办公厅。 一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10月,国共两党和谈陷入僵局,驻南京、上海、北平等地的中共和谈代表分批撤回延安。这些人懂外语.有外事工作经验.回到延安后即来到了中央外事组。  相似文献   

17.
正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出版参考》2009,(9):21-21
1921年8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的钟灵,又名钟毓秀,他早在1938年7月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悄悄投奔革命圣地延安那年,钟灵还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电话接线员。后来上级决定让钟灵到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就让他留在陕甘宁边区做文化教育工作。后来钟灵在延安各报刊发表木刻、漫画作品多幅,并设计了“宝塔山”邮票。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当时的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报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改革创新.2009年是中国新闻媒体求新求变的一年,<延安日报>也不例外.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延安日报>社历时四个多月,编辑出版了<延安跨越六十年>典藏200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赞扬.该典藏版是延安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  相似文献   

20.
本院新闻系编印了《中国广播史料选辑》(第一辑),大约七万余字,供内部教学和研究工作参考。《中国广播史料选辑》第一辑收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部分历史资料。内容有:一、中央有关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二、延安(陕北)台创建和发展的有关资料;三、延安(陕北)台编播工作的有关资料;四、对延安(陕北)台广播宣传的有关反映。附录中编入了延安(陕北)台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大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