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向思维即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正向思维是指导思维活动按照事物发展的方向进行,而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在数学教学中双向思维比比皆是,运算与逆运算,定理与逆定理,分析与综合,以及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等,数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向思维,而且还能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互逆联想,并不断提出“相反的思路”,重视双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可以克服由单向定势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呆板,僵化,以及不善于在新的条件下独立发现新方法,新思路等弊端。如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双向思维,特别是进行逆向思维,往往会跨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呢?  相似文献   

2.
发散性思维是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探索新知识或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活动。它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具有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新观点)、创造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的基本特征。欲摆脱学生定势嗯维的模式,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简而言之,逆向思维就是执果索因,知本求源,它与正向思维反向.人们一般习惯于正向思维,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是思维灵魂的体现,它与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因此,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以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就能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学生逆向思维心理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6.
郑雅莉 《考试周刊》2015,(25):118-119
逆向思维是执果索因,与传统的、习惯的、正面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反向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相似文献   

7.
张小平  华农 《中学文科》2005,(10):56-56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学科。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改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创造力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开发;(2)元认知、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3)创造力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4)开发智力并不等于开发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有意地去做与正向思维相反方向的探索。进行逆向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往往能创造性地发现简捷、新颖、奇异的解决问题方法。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经过逆向思维训练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灵活,解决疑难问题的效率比较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分析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引导学生从反面来考虑,使学生学会动脑。  相似文献   

10.
王蔷 《考试周刊》2011,(46):95-96
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并加强学生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作者从数学命题(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在"逆向变式"习题训练中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数学运算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逆向思维,在几何命题证明的教学中教会学生逆向思维等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刘丽霞 《成才之路》2013,(18):47-47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逆向思维经常用到,特别是解决几何中的问题。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结果出发,向已知条件进行反向探索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西藏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对几何题目理解困难、不易接受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思维,不仅使他们能易如反掌地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几何问题,而且对于较复杂的某些几何问题,往往能使他们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12.
根据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向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思维方式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由因到果,就是顺向思维,不按事情发展顺序由果索因,就是逆向思维。比如计算3.6-1.4=()时,学生进行的是顺向思维,直接能算出得数2.2。计算3.6-()=1.4时,学生进行的是逆向思维,需要借助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减数=被减数–差",算出得数2.2。一般情况下,顺向思维学生感觉容易,逆向思维学生感觉困难。列方程解应用题正是可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顺向思维解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作文评改中经常发现,学生作文雷同的多,缺少创新,究其原因,是思维封闭凝滞,不能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为了构筑学生开放鲜活的思维形态,应经常进行多维发散思维训练,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或问题时,能横向思维.也能纵向思维,可正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甚至能更多方向思维,以实现思维角度、层次、途径和结果的多样化。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使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新颖。  相似文献   

14.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与顺向思维相反。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小学生习惯于顺向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常常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而逆向思维往往会使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醉人情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让逆向思维融化在顺向思维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它从相反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逆向思维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海 《广西教育》2007,(4B):34-35
面临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事物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实践证明,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经常进行逆向思维,有利于克服顺向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写文章都要注意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主题的要求除了正确、深刻、集中外,还需要新颖。而使文章立意新颖独特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逆向思维。运用逆向思维能使文章立意推陈出新,还能扩大选材范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使文章在此基础上富有独立性、深化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学习数学更离不开逆向思维能力,诸如常用的反证法、分析法等逆其常规思路的思维方式都是逆向思维的表现。心理学的研究及教学实践表明,心理过程方向的重新建立,即由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对一般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逆向思维往往是打破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即"倒着想"。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释疑解难,有助于学生的复习总结,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品质呢?主要通过两面思维法、反面思考法、转换思考法、缺点逆用法等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品质。逆向思维是一种强有力的创造性思维,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时应注意逆向思维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指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