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政冶家、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国的统一、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家长。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诸葛瞻,字思远,取“志当存高远”之意。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没有出息。在给兄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说:“瞻今八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人,为三国时蜀国大将。他善养土卒,勇猛过人,多谋善断,智勇双全。他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不朽的功绩,然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竟让他背负着“谋反”的恶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硬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的确是一桩冤案,为世人所不平!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中谈到《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近年来,不少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指出:不看到《三国演义》的优点,是民族虚无主义,但不指出它写人方面“亦颇有失”,也不利于借鉴古典小说,来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这种辩证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在“诸葛”姓氏这个大家族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莫过于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而汉族复姓“诸葛”这个大家族是否同出一宗,笔者在此不予探讨,本文只就“诸葛”复姓的渊源以及诸葛亮的世家,作一初步考证,谬误之处恳请史学同仁匡正。1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因其足智多谋、鞠躬尽瘁,而成为一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历史人物。他是“诸葛”复姓大家族中的无庸争议的佼佼者。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诸葛”复姓的渊源,则颇多歧见。“诸葛”复姓渊源说,在我国史籍中,始见于左丘明的《世本》:“有熊氏之后,为…  相似文献   

5.
《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95、96回,写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征南蛮泸水班师后北伐攻魏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所谓“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个大战役。开始时蜀方节节胜利,以后则以街亭失守而失败。《失街亭》由三部分组成,按《三国演义》的标题,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武候弹  相似文献   

6.
被后人誉为忠君代表的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却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不想从政而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在等待贵人来访。诸葛亮在年轻时就以管仲乐毅自比,而管仲乐毅都是从政之人,且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如果他不想从政又何必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让自己美名在外,而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找个隐蔽的地方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才是真正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再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也正是他关心政事的表现,同时也显出他超人的智慧。试想,一个对政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会如此关…  相似文献   

7.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开诚心,布公道。"三国的时候,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对蜀主刘备非常忠心,刘备也非常器重他,临终前曾对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得人才方能得天下的观点。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和诸葛亮能用人。刘备用人的“仁治”之道和诸葛亮用人的“法治”之道 ,这两条路线各有不同的特色 ,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中 ,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各自的特点又都为蜀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主持蜀国朝政。他的一个下属叫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就在蒋琬面前嘀咕:“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  相似文献   

10.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写的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每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就会为马谡的死感到惋惜。马谡是蜀国名臣马良的弟弟,素有才名。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颇得诸葛亮的赞许。由此可见,马谡也可以称得上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3.
上期回顾一场流星雨后,魏、蜀、吴三国纷纷降下了陨石。五种陨石各有不同的功能,好不神奇。特别是土陨石,连蒋干的臭袜子也能在上面长出袜子树来,这可真是神了……鲁肃回到吴国向周瑜汇报。周瑜想:“种什么就能长什么,看来蜀国的陨石更有用。能种出袜子,一定也能种出金子、银子……”周瑜吩咐鲁肃:“你再去一趟蜀国,用我们的两颗陨石换他们的那一颗!”鲁肃跑到蜀国换陨石。诸葛亮说:“对不起,我们不换,我们不是傻子。”鲁肃碰了钉子,只好向后转,但诸葛亮叫住鲁肃:“不过,你跑来跑去的太费鞋,我帮你种点鞋子吧。”鲁肃就脱下一只鞋子让诸葛亮…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提到他,我们便会想起《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更是极其生动。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20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  相似文献   

15.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姜维投降蜀国之后,其母亲一直在魏国,魏国大都督曾真还以此相信了姜维的诈降计而损失惨重,但事后既没有提到姜维去接其母亲,也没有提到魏国人捉拿他的母亲,而考诸史料这一段描写与历史不尽相符。这不但不符合姜维作为“孝子”的性格,也违反了魏国时自己的“逃将”的家属不拿不问的正常逻辑,毛宗岗本中增加了“诸葛亮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一细节,使这一“疏漏”得到修改。毛宗岗修改了《三国演义》中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正面的、充满智慧的 ,甚至达到神化的地位 ,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尊重历史的结果———蜀国最终灭亡。为了将《三国演义》之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起来 ,书中在描写诸葛亮智慧的同时 ,也设下了很多暗笔 ,如描写了诸葛亮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的错误和缺点  相似文献   

17.
新三气周瑜     
话说诸葛亮从吴国回到蜀国后闲着没事干,就琢磨开了:“这人咋不会飞呢?”围绕着这一问题,诸葛亮开始观察天上的飞禽,并饲养了七七四十九只鸽子和八八六十四只家雀。最后,聪明的诸葛亮终于明白了飞行的原理,他开始发明飞行器了。首先,诸葛亮要选定飞行器的形状。为了这事,诸葛亮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教子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他不但善于治国治军 ,也善于教育子女。诸葛亮早年没有儿子。他的哥哥诸葛瑾将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诸葛亮待诸葛乔如同亲生。诸葛乔长大后 ,被招为驸马 ,成为皇帝刘备的女婿。在当时一般人看来 ,像他这样父亲是丞相 ,岳父是皇帝的人 ,留在蜀国的都城 ,侍奉在皇帝左右 ,过养尊处优的生活 ,是天经地义的。但作为父亲的诸葛亮却不这样做。他不愿让儿子在后方安享富贵 ,而是让他出生入死 ,转战南北。在前方粮饷供应发生严重困难时 ,诸葛亮将督运粮饷的任务交给了…  相似文献   

19.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对人才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的人格风采周国林汉末纷争,三国鼎立,一时多少豪杰!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真正经受得住历史长河的冲刷、名垂千古者却也有限。在这为数不多的人物中,最受后人景仰的自然当数蜀国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逝世不久,蜀国各地就请求为他立庙,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