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拳谱云:“以心、意行气,气代力,必会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太极拳讲:“用意、气,不用力,”即突出强调意、气的作用。形体外的神态、外气活动是内意、内气的外在反应。意气君来骨肉臣。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只有心、意、气、神型的完美结合、才能内外兼修、并练,达到内三合、外三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3.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4.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拳术。是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拳种。在练拳时应以练意练气为主。正如拳论所说“意气君来骨肉臣。”而如今大多数练习者,在作准备动作及盘架子时,做肢体运动为多。很少有人在练拳前站站桩、练练气而行拳走架的。  相似文献   

6.
第3层功夫“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所谓“圈”并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第3层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阶段。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在第1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2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进入第3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太极宗师》播映后.引起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迷惑:从头到尾都是讲打的。这就是太极拳吗?为什么与我们数年(或数十年)所练的套路讲的疗疾健身完全不同?到底谁练的是太极拳.谁练的是伪劣品或变种?再加上后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太极拳真功夫要失传?》一文,更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感到困惑,而对正昏昏然授拳的为数不少的太极拳教师们更是轰响了闷雷。  相似文献   

8.
周家和 《中华武术》2007,(12):30-31
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这"气"能放出体外攻击人  相似文献   

10.
张长林  张顺林 《武当》2013,(4):16-17
李宗有先生,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人。年轻时在山西太原做生意,曾拜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赵振绪为师学习赵堡太极拳。赵振绪老先生是赵堡太极拳名家李作智的门下。赵老先生传授了赵堡太极拳大功架、小功架、发功架等几套拳路,还有三十六捶、七十二擒拿等技法。李宗有先生曾一再强调,此拳系形意神三合一,它是先练形,再练意。即先练外形,再练内形。练内形,实质上就是练丹功。三合一太极功夫就是结合外形和内形丹功而统一完成的神意发挥的动作。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与牛郎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习太极拳者中想练或已练牛郎棍者日益增多,本人就是其中一个。太极拳和牛郎棍有什么关联呢?师父曾一语道破天机:"以拳为本,以棍见长。"很简单,就是拳与器械的关系。拳种繁多,为何唯独太极拳与其较近呢?因为牛郎棍有的特点中"讲阴阳、重意念、走螺旋、发寸劲、练腰劲、气自然"等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练太极拳要竭尽全力追求"形而上",不要为"形而下"而自喜.有人认为形意拳才是讲究形和意,其实太极拳、八卦转掌以及通臂、八法、弹腿等所有的中国传统武术,都讲究形和意,只不过形意拳是以"形意"立名而已.  相似文献   

13.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太极拳“意”与“气”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太极拳"意"与"气"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意"与"气"认识;强调"意"与"气"的配合和对太极拳内气和用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太极观、太极图、水有直接的关联,追本溯源,求解其相关项,可使之更具体、形象、简易、合理、科学。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文化,它的哲理和价值不是一种拳术所能涵盖的。从太极拳的形、意、理、律、动等方面看,都与“水”有关,它是“形如水、意如水、动如水”,太极拳可称为“水拳”。水的灵性、灵动和哲理给我们很多启发。太极拳为什么不能大众化?其主要原因是理性太强,讲究过多。如果我们跳出太极圈,来看太极拳,把其理解为“太极水功”,使之更通俗、易懂、好练,对太极拳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各派太极拳各有其特点,但总的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笔者以为,要打好太极拳,应注意以下三四五。三松练习太极拳必须用心用意去练,而不是靠力量。意是指意会、意识等,是心理活动。用意练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三松。一是松心。所谓松心就是心要放松。练拳时,一定要手眼结合,眼看手,随手而转。用手和眼捆住意识,使思想集中,才能排除杂念、心态平静、心情放松。  相似文献   

18.
张全亮 《武当》2024,(1):4-6
<正>太极拳不是一拳一脚的运动,也不是疾速有力的运动,更不是刚猛剧烈,怒发冲冠的运动。它是一种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以身助神,以神领形,经络、气血、脏腑无微不至的贯穿运动;是一种心平气和,上善若水的心意运动,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头脑功夫,是实用意念拳。  相似文献   

19.
(一)旧题重提用意不用力是一个老话题,是杨澄甫口授《太极拳术十要》之六,是一条练习太极拳的基本法则,也是内练一口气的门槛。这本来是一个明白易懂的练拳方法,只要老老实实按照用意,不用力认真做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就会逐步体会到它的妙用和深刻道理。然而这个方法到了有的人口里,却变得难懂起来。  相似文献   

20.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