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学信息     
纪念萍浏醴起义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九八六年十一月中旬在江西萍乡举行。与会代表围绕萍浏醴起义的性质这—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关于萍浏体起义的性质,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持这一观点的论者从五个方面论证了同盟会的领导作用:(1)起义的计划决定于长沙永陆洲会议。而会议的召集人是同盟会派回湖南“鼓吹革命主义”的刘道一、蔡绍南;(2)会议通过的起义策略出自同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黄兴;(3)同盟会总部获悉起义消息,立即策划应援;(4)龚春台以“中华国民军南军先锋队都督”名义发布的檄文,从措词到含义皆脱胎于同盟会纲领的宗旨;(5)经过同盟会的领导和改造的洪江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同盟会的一个外围组织。因此,这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文选》单独设置檄类,显示出编纂者对檄体独立地位的认可.其中对汉、三国时期四篇檄文的收录,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编纂者的意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作为早期檄文的代表,文体功能以晓喻为主.三国时期的檄文,其内容侧重于叙述兵革之事,呈现出事昭理辨、气盛辞断的行文风格.由汉魏三国檄文文体功能的演变,可以看出《文选》编纂者推崇的是文质相参、辞切事明的檄文.  相似文献   

3.
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这次起义的性质,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称之为“旧式的会党”暴动,“与整个同盟会的领导毫无关系”,“不具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特性”;有人认为是受同盟会思想、政治影响的起义,“带有比较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色彩”;也有的论者对上述意见进行过辩驳,提出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下的一次武装斗争,它的性质则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笔者认为,要辨析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首先阐明“谁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十分丰富多彩,除了抒情、议论、叙事三类常体,尚有游记、书信、书札、笔记、序跋、奏议等各类变体,且皆代有名作传世。其中檄文一枝甚为稀见,流传不广,然因其与战争军事相关,具有特殊魅力,值得我们关注、学习。檄文因战争军事而生,许慎《说文解字》说:“(檄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檄,言如飞之急也。”指出了军情之急,故而檄者,急也,后世之鸡毛信为急件象征即此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中专门谈到檄文的特征:“檄者,皦(jiǎo清晰、明亮)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以为凡檄文即要把…  相似文献   

5.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讨粤匪檄》是曾国藩针对当时太平军的所作所为所写的一篇檄文。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曾国藩写这篇文章旨在揭露太平军的"罪恶",表明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民心所向的一方,所以最后也是必将会胜利的一方。  相似文献   

7.
1906年12月4日(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月十九日),在湘、赣边境的萍乡、浏阳、醴陵地区,爆发了由同盟会策动和领导的、以会党徒众为基础的、旨在推翻帝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想的大起义。这是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相似文献   

8.
1906年12月初的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醴之役),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所组织,以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为宗旨,以会党群众为主力而发动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斗争。这次起义虽因遭到清军残酷镇压而归于失败,可是它在辛亥革命运动史上所起的深远影响却是永远难以磨灭的。由于史学界对于这次起义的评价还存在  相似文献   

9.
檄文作为一种公文体式在我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和最为著名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这两篇文章试分析檄文在汉初至三国以后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原来的革命团体都集结在同盟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为什么只有1907年的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仍打出光复会的旗号呢? 1905年8月,华兴会、光复会、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原来的一些革命团体都集结在同盟会的旗帜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1906年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萍乡起义;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湖南革命党人率先响应武昌起义,一举光复长沙。时过十天,原新军五十标三营管带梅馨发动兵变,湖南都督府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二人惨遭杀害,革命领导权转落于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士绅手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血事件,正忙于指挥武汉保卫战的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匆匆致函湖南同盟会骨干谭人凤和周震鳞,要求“湖南局面不能再乱”,指示他们权且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同盟会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问题,史学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分歧意见。本文拟就辛亥革命运动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06年的萍醴浏起义(又称“丙午萍醴之役”),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错误之处,请同志们多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1):F0003-F0003
张祝南(1883—1966)字肖鹄,以字行,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5岁在家乡开馆训蒙,20岁中秀才。1906年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常从同学牟鸿勋处获得《民报》秘密阅读,萌生革命思想。1911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后.参与筹办《中华民国公报》,任副主笔.负责社论.曾发表《说反清》、《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推孙逸仙论》及檄文等,审定本雀、外省新闻,兼任军政府内务部总务科副科长。  相似文献   

14.
(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馀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首七言律诗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悼念1906年萍醴浏起义(又称丙午萍醴之役)中牺牲的刘道—烈士(1884—1906年)而作。刘字炳生,又字锄非,湖南衡山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了同盟会。刘向与湘省哥老会有联系,1904年曾与陈天华、章行严(士钊)、宋教仁等“分途进行”过组织会党群众的活动。嗣在日本横滨又与女革命家秋瑾一道参加了三合会。刘道一还“被封为草鞋之职,即俗所谓将军也”。因此,对于会党内部情况比较熟悉。1906年春,刘鉴于自同盟会成立之后,“革命思潮弥漫全国”,遂与另  相似文献   

15.
雷沛鸿(1888年2月-1967年7月)字宾南,广西南宁市津头村人。1906年在香港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黄花岗起义、策动“南宁独立”。1913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继转入美国米诗根、欧柏林和哈佛大学,攻读政治、教育、哲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1年4月回国,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至1949  相似文献   

16.
林觉民与黄花岗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字意洞,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课余谈及时事,常慷慨激昂地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1905年和陈意映结婚,两人感情笃深。1907年到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文科,研究哲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和革命党人林文、林尹民同住一室,情同手足,时称“三林”。 1911年春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决定在广州起义(这就是载入史册的1911年夏历3月29日之役,史称黄花岗起义)。起义前,同盟会在香港设立了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由黄兴(克强)、赵声任正副部长,他俩通  相似文献   

17.
马君武(1881—1940),名和,又字贵公。广西桂林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青年时期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颇深。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马君武乃赴新加坡向康有为“请教国是”,归谋起义而末成。1902年留学日本,认识孙中山,并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成为第一批同盟会会员。1906年从日本归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担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为逃避清政府追捕,于1907年赴德留学。武昌起义时,曾一度回国,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2年秋再度赴德留学。1916年秋从德归国后至1926年,主要活动于孙中山建立的历届广州革命政府中,曾任过临时革命政府的交通部长,大元帅府  相似文献   

18.
1906年12月发生的萍浏醴起义,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到现在已是整整八十周年了。八十年来,史学界对萍浏醴起义的研究状况如何?逐步取得了那些进展?还存在些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试作些述评。  相似文献   

19.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20.
檄文古今考     
梁曦 《文学教育(上)》2010,(21):106-107
檄文是古代官方的一种文书。本文以檄文为研究对象,拟对其源流、出现的根本原因、要求、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历史上的名檄等问题,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