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人身自由的角度来讲,中国大陆是比新加坡还要宽的,没有很多限制。如果你凡事都牵扯到体制,那出错的机会也会比较大。我觉得,记者的天职、第一要义就是先把真相呈现出来——很多人甚至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是中国人     
在露天咖啡座里,有好的阳光,有好的咖啡,有好的歌.邻座的德国人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又问,你是台湾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人.那人点头致意,说很少能够看见大陆人在休闲.我问那么中国大陆人在做什么?他说在中国餐馆里打工.他说中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钱?我说我在中国时,常听到人说德国光头党的事,是不是德国人都是光头党,全民都在复兴纳粹?  相似文献   

3.
王充闾先生作为有丰富历世经验的作家,对于张学良的人生经历和相关资料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最近他又广为搜求有关材料,进一步深入探索张学良内心世界的秘密,以《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一书,全面深入揭示了这位出生于辽西并曾经震动过中国现代历史的传奇人物的一生过程,使人更为清晰地见出张学良何以能成为张学良的历史秘密,并对他的成功的失败与失败的成功,做出合于历史逻辑与性格逻辑的分析.而在艺术笔法上的娓娓叙述,展示式与讲述式的交相为用,更是让读者一展开书本便不能放下,可谓各类读者都会读出兴趣的好书.  相似文献   

4.
王炳毅 《档案时空》2007,(11):12-14
1955年,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说到:"有二个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是张学良将军,一个是张镇将军.他俩都为人民,为我们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张学良联合西北军领导人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一举扣留了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迫其实行联共抗日路线,从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这天晚上,你把一切都看得更清楚了,你几乎得到了解脱,看上去很安然.你知道你的命运取决于这次X光检查的结果.医生和我很快知道你肺部的癌细胞有扩散迹象.你没问检查结果,你还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事情要安排.有几分钟时间,我假装到厨房取点东西,实际是到走廊里跟皮特利医生和凯恩医生交谈.主治医师也过来了.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10):7-10,16
回归新中国 四九年大陆就解放了.我要回来呀.很多人都是这个时候回来的。我先回到了上海,在上海见到了夏公。夏公说你到北京去吧.北京要拍电影。我到了北京,本来以为要拍电影《红旗歌》,后来没能拍成.我就又到了长春。在那里拍了《红旗歌》。电影拍完后我又回到了北京.我和当时第一任电影局局长袁牧之说.我不能呆在长春了,长春太冷了,我这个南方人在那里实在是受不了。  相似文献   

8.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晚11时50分,蒋介石在台北去世.次日凌晨丑时,鸡未鸣而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张群(曾任台湾“总统府”秘书长、资政)打电话将蒋介石逝去的消息告诉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思绪万千,无法平和,向张群表示要去吊唁蒋介石.宋美龄得悉张学良的意愿后,第二天特许秘书陪同张学良独往凭吊对不起他的人.那时,蒋介石的灵柩尚未移至正式设置的灵堂,警戒的森严令气氛显得紧张,只有很少的人员出入.张学良向蒋介石送挽联瞻仰遗容后,伫立在棺前,望着那仿佛沉睡的面容,心中哀思缠绕着逝去的岁月——关怀与情怨交织、合作与交恶对峙的往事,仿佛都浓缩在他撰写的16字私挽之中.  相似文献   

9.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0.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11.
1992年9月5日至12日,我国大陆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应台湾海峡基金会的邀请,正式组团访问了隔绝40多年的祖国宝岛台湾。此次大陆记者组团访台,受到大陆和台湾两地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大陆记者采访张学良、赵一荻女士,使这次赴台采访进入高潮。我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根据本报的需要,及时发回了《小小瓶盖闯天下——台湾金属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见闻》、《台湾富豪王玉云希望能在大陆发展拆船业》、《何日两岸庆团圆》等电讯。这些都在工人日报上及时刊出。  相似文献   

12.
一波三折,同台湾当局交涉了一年多,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终于成行了。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92年9月5日到12日,18名大陆记者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顺利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宣告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在台湾一周的时间,可谓是行色匆匆,到了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  相似文献   

13.
1936年2月26日,蒋介石自洛阳飞抵南京,党政军要员在机场迎接.接着张学良也乘飞机抵达南京,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等待他的都是一批身穿蓝色中山服,佩戴二号左轮的军统特务了.当夜,蒋介石让宋子文告诉张学良应有认罪表示,张学良即给蒋写了一封亲笔信. 蒋介石收信后,当即批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核查.  相似文献   

14.
《出版经济》2005,(10):25-25
目前,在中国大小城市,漫步街头,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手中拿着报纸,报纸已很多人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2004年,图书和期刊的很多指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报纸的所有相关盈利的指数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报纸,在2004年的出版物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17.
两岸出版合作议题一直是华文出版关注的焦点,1988年开始两岸进行接触,严格来说,起初的几年里两岸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只是一些互访与版权贸易.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少数的几家出版社藉由与大陆出版社版权贸易,进而进行试探性的合作,所谓试探性合作就是由台湾出版社派人到大陆,以一人领着几位大陆编辑挂着涉外编辑室的名义做起了出版.  相似文献   

18.
1990年6月1日,是张学良的九十大寿。祝寿之后,张学良便争取到赴美国探亲的权利。于是,便有了吕正操赴美国探望张学良之秘事。一张学良赴美登机时,吕正操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1991年4月10日,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又从美国回北京,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的近况,并转达张学良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14,(12):22-26
“我的很多朋友和合作伙伴都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一些经济合作协定,对我们是有利的。很多台湾生意人都这么看。那些毛头小伙不懂事,振臂一呼,似乎就是政治领袖了,也许他们中很多人连为什么反对都不清楚,人云亦云。这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0.
低成本做人     
到美国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长见识。创业需要很多自信,你见的多了,神秘感就没有了。斯坦福大学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地方,你在教授食堂吃饭时,也许你旁边坐着的一个不起眼的干巴老头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看多了以后,便会认为这些人都没有什么了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