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对它的解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重要的一面即是方法.本文认为用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即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孔子,更能维护古典文本中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禅宗公案是禅宗与中国佛教其他派系差异性的最突出体现,其采用的对话言说方式更是其独特性最佳外显。禅宗公案的对话是中国对话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论语》、《庄子》中的对话以及西方的对话相较却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文章重点分析了禅宗公案对话与《论语》、《庄子》中的对话以及与戴维.伯姆所倡导的对话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构建重要的一面。侠义精神在很多层面更近于是儒家思想的补充和扩张,是诚、信、忠、勇、义等儒家思想在民众中从底层开始的实践和落实。侠义精神在中国民间,受到的更多的是儒家精神的影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从忠信、勇义、人格自由方向均有对侠义精神的体现。从《论语》的文本内容来分析《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原典性著作。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并探讨分析整部论语中"乐"字涵义的三重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语》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文本内容处处体现伟大的美育思想,本文将《论语》视为美学载体,去挖掘《论语》的审美特质,通过美读、揣摩、悟文、践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用心去感悟和探索《论语》精彩而丰富的内容,真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并践行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铸炼学生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表达式,是创作者的体验与解释者的理解的中介,它们三者的相互作用,才是文本解释乃至“精神科学”的特定程序和本质表现。本文以《论语》《庄子》为个案,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表达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系统中的空间及其召唤性,语符建构中的意象及其召唤性,试图从一个角度探讨中国学术何以能在经典解释过程中开经典之生面、以复古为解放的问题,进而为考察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发展增设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8,(3):49-49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相似文献   

8.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合撰的一部女子训诫书籍。其名直承《论语》而来,在文本架构和核心内容方面也与《论语》一脉相承。但《女论语》自身又拥有区别于《论语》的独特的文本体例和写作手法,其内容上女子社交范围的扩大和作者宋氏姐妹自身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出超越与反叛《论语》的一面,呈现出《女论语》本身独特的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国学教育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越来越广泛的在各领域中被关注。本文以学前教师的视角,简要阐述论语对学前教育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中生命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汇合道、儒等多家思想,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生命美学论.文章从形、神、气三位一体的美学建构,到人性虚静与性善说的贯通,再到德福间的矛盾对《淮南子》生命美学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正>《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兵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它的最根本特点体现在从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军事现象,并透过表象看本质,探讨和揭示了军事战争的一般规律,而且高瞻远瞩,将军事与政治有机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军事战争的具体原则与方法。《孙子兵法》仅六千言,但其文义高度概括,内容博大精深、缜密完整,和《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一样,是影响中国文化两千五百余年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4.
汉唐儒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汉儒到唐儒,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逐步从章句训诂向义理阐释转化。韩愈和李翱的《论语笔解》就是体现这一转折的重要著作。他们利用《论语》文本提供的极大诠释空间,通过对"文章"与"道理"的关系的梳理,阐明了从事相走向心性,以求体悟"不可得而闻"的性与天道是儒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梦境作为其中的重要意象,所构筑的叙事空间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美学力量,在与现实世界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的叙事空间。梦境空间的构筑,为文本人物增添了难以抹灭的诡秘宿命,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独特的叙事诉求,更进一步在结构上呈现多重形态,丰富延伸文本的情节结构,以巧妙的构思丰富了文本叙事形态,体现了格非由文学形式实验转向对古典历史追问与探寻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孝”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占有重要位置。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一书,对“孝”作了多方面的阐释。文章通过研读《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篇章,从“孝”的理论内涵、实践方式和功用价值三方面来探讨《论语》所展示的孝道思想,体会孔子孝道言论中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胡昕雯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39-40, 105
由《园冶》的文本出发,分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中国园林设计基本理念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点。将建筑美和自然美有机精巧结合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不仅表达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理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生存追求。  相似文献   

19.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中国文化自信和建设中国话语体系的当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蕴涵的中国式表达尚待深度开发,包括字、词、命题等多层面的独特性。中国式表达的独特首先体现在中国文字中,分析甲骨金文的教育二字,可以发现中国文字里的字源初心。字词在文本中呈现其内含,分析《诗》《书》元典中的教育字词,可以发现其早期的基本词义所指。在此基础上,围绕教育分析先秦儒家经典《论语》,并与前面分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历史性推进,包括教育要素的深化和教育新命题的提出等。  相似文献   

20.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