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直接就人物、事件或生活表示自己的意见,将讽刺之意明显地表现出来。其中,作者有时是通过自己的叙述语言来介绍、而不是通过具…  相似文献   

2.
《死魂灵》与《儒林外史》同是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含泪的笑”是这两部作品共同的讽刺风格。但是由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运用的讽刺手法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的作者,表达其倾向性时有一个共同点:含着泪水微笑,即作家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对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既有辛辣的讽刺,又怀有深切的同情,甚至在讽刺之中蕴含着一定程度的赞颂。在审美学上表现出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死魂灵》是俄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名作。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方面,都堪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在《死魂灵》的描写中,果戈理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在阐述反义词的分类及其修辞功能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死魂灵》中的反义词描写,旨在揭示《死魂灵》中反义词的修辞功能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6.
《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的。《儒林外史》与《死魂灵》的作者,表达其倾向性时有一个共同点:含着泪水微笑,即作家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对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既有辛辣的讽刺,又怀有深切的同情,甚至在讽刺之中蕴含着一定程度的赞颂。在审美学上表现出悲剧与喜剧的结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在这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之书”中,作家是“混合着痛苦的憎恶和明朗的笑”[1]的复杂感情来进行创作的。因而,他不…  相似文献   

9.
杜松楠 《林区教学》2011,(11):25-27
《死魂灵》第一卷问世,便引得无数学者的争论,有人把它贬得一无是处,有人又把它誉为当代的《伊利昂记》。对于《死魂灵》中每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独特的手法,包括讽刺与幽默的运用,都达到了俄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论文对作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开白话文之先河,阿来的《尘埃落定》则在当今文坛掀起西部文学的一个高潮。本文从主题切入方式、作家语言风格、作品优势土壤、艺术手法选择等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以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作品和作家。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短文两篇》:分别是香港作家卢玮銮的《蝉》和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贝壳》。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短文,内容细腻、精悍,充满灵性与情韵,感悟深邃,富于启迪。是学生喜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守财奴》课后练习第三题把《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相提并论,都判为守财奴形象,这对学生是个严重的误导。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4.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她的惊世之作,在英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是作家内在本质的反映,作家的个性特征对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从人物塑造、文本风格、主题开掘这三个方面分析作者艾米莉的个性特征对《呼啸山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对比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与中国作家张爱玲的《秧歌》,发现两位作者均思考了人的生存境况,并号召弱者争取自己的温饱权。然而两位作者在对"饥饿"的描述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映射出了他们在文学风格上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送行》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第一次读这篇作品,老师和学生都会问: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作品对勒罗送行这种行为到底是褒还是贬?而且正因为对作品真意的理解不一致,其中的许多描写大家看法竞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18.
陈晓芳 《考试周刊》2010,(30):36-37
果戈理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留下的讽刺巨著给予千千万万的读者以启迪。了解他作品的讽刺艺术对于透析他的作品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作家的讽刺艺术之所以会在《钦差大臣》和《死魂灵》这两部巨著中得到最大彰显,跟作家前期讽刺艺术水平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作家前期作品集《密尔格拉得》中的部分作品,了解作家在这一阶段的讽刺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之《体性》是关于作家风格与个性的专论。《体性》篇中提出了风格的八种基本类型.阐明了风格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探索了作家个体风格相异的形成原因。其价值意义在于:一、对创作规律及其本质的揭示:二、符合实践论的认识论;三、具有开创性。一个作家要写出风格独异的好作品.就务必历练生活,陶冶情性,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