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思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复杂性科学绝非后现代主义得以成立的科学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审视科学发展。把其中合乎自己思潮的东西拿过来为己所用。其中既有把其思想发挥的地方,也有大量误读的地方。复杂性科学可效仿后现代主义思潮,从后现代思潮发展中索取“为我所用”的东西,来推动对于复杂性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科学思潮对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持消解甚至否定的态度。由于其肯定了科学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或说人因素,有其合理性,而便于人们对科学作人性理解,进而有利于“两种化”的协调统一。但其对科学客观性的这种消解与否定,却又是一种矫枉过正,因而有过犹不及的消极作用,这是必须加以注意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3.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这既有其思想原因,也有特定的现实原因。“学衡派”的批评集中在对杜威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批评,对其在中国文化界、教育界的影响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自身特定的批判对象。从批判指向的目标看,科学的批判性表现在四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对非科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批判,对科学自身的批判,对科学技术及其影响的批判。即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越出科学领域,对非科学领域的宗教、迷信以及伪科学等方面进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对业已存在的科学概念进行批判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或革命;对科学导引下的技术所产生的多重影响进行批判,为科学的发展护航,并为科学的合理性存在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各个领域的批判与解构。去中心化、反人类中心主义、多元化、不确定性、非理性等后现代主义思潮观念对科学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反思与批判精神、非理性因素、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教学模式多元论等问题的重视,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捍卫科学——在理性的范围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科学的下述两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应该受到批判:一种是所谓的“旧尊崇主义”,即对科学采取无批判的尊崇;另一种是所谓的“新犬儒哲学”,即各种后现代思潮对科学的责难、批评和否定。关于科学,我们应该坚持“批判的常识主义”,其要点是:科学既是一件理性的事业,也是一件社会的事业,由此派生出科学的诸多特点以及对科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精神越来越受到普遍尊崇,同时,科学精神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尺。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出发反思科学精神,其哲学内涵主要应该包括开放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实证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基质,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基因”则决定了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因此,科学与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与西方文化中的怀疑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想在科学上赶超西方世界,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熏陶,就必须首先具有对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一些印象和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化思潮,它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产期在西方出现便声势夺人,于八十年代中期起对另的化,思想,学术,艺术产生影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无视“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有其合理内涵 与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必须批判它趋向于虚无主义的消极内容,以扼制西方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是在批判和教育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化思潮。但是,有的学标榜自己是后现代主义,但其他人不承认;有的学从来没说自己是后现代主义,但后人却把他捧为后现代主义的大师。可见后现代主义概念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朱红文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3):25-29,32
后现代主义并不只是一种文化思潮和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极端反叛,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选择和设计风格,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的理念,是对现代主义的简单的几何型风格和功能主义、技术至上论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中,列宁对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为代表的三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集中有力的批判。列宁的批判抓住的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共性的、本质的观点,使其批判具有了一般性。也就是说,列宁的批判虽然针对不同时段的不同思潮下的不同流派,但批判往往可以相互通用。因此,从列宁的批判中分析、总结出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方法,不仅对于批判至今仍存在的三种思潮,而且对于批判其它演绎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仍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思想文化等领域扩展、蔓延。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领域内逐渐渗透,对他们的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在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主义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它的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因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潮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是历史上以民为本、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明中叶以后逐渐萌生的“异端”思潮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现;是对明王朝自中叶以后日益衰朽以至灭亡的严酷现实的反思;也是地主士大夫在极端君主专制下政治地位日益低下境况中的抗争行为。这股批判思潮虽然闪耀着理性光辉,对晚清思想之骤变影响甚巨,但并不具备反对封建制度的性质,也不属于近代启蒙思想。其代表人物并不是代表新的阶级呼唤新的制度,而不过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  相似文献   

18.
王乐 《天中学刊》2007,22(4):54-56
后现代科学哲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外部科技背景,也有其内部必然性。从其产生的科技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看,后现代科学哲学就是在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一种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它不是后现代性的简单重复,而是后现代主义符合科学哲学自身发展要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消费主义不可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负面的社会思潮,推崇的消费至上、符号价值消费、身份建构消费和盲目推崇的意义匮乏消费等消费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性和必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动机和消费行为是否具有理性,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也关系着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成效。客观认识和批判消费主义思潮、营造理性消费氛围、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和廉洁文化教育,是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提高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基因工程并非是人类的恶魔,我们的某些伦理学批判在不清楚科学事实和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就对基因工程作出否定性的评价,这是人文批判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科学与人文是互动的,至今二者的分离与对立更主要的是人文文化自身的衰微,因此,人文文化更应该汲取科学精神并发展自身的以达到与科学技术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