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变压器的等效电阻公式 在解决涉及理想变压器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个电阻来代替变压器(包括负载)电路.即可以把图1(a)中的虚线部分等效成一个电阻R',从而使较为复杂的变压器电路简化为图1(b)的简单形式.下面我们来推导其等效电阻R'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成人中专《电工基础》统考试题中有一填空题:理想变压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如果副线圈处于开路状态,则原线圈的输入功率等于 ;如果副线圈上所接的负载电阻增加,则原线圈从电源获取的功率 (增加、不变、减小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零、减小。原线圈从电源获取的功率将减小,这个问题可作进一步讨论。   设交流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ε和 r。设想原线圈电路存在一个等效电阻 R′,它的作用是将副线圈电阻 R折合到原线圈电路中去。在如图 1所示电路中,负载电阻 R与变压器副线圈连接,虚框部分为 R折合到原线圈的等效电阻 R′,…  相似文献   

3.
计算一个电路的电阻,通常从电路的欧姆定律出发,对电阻串联构成的电路,电流为I,则IR=IR1+IR2+…;对电阻并联构成的电路,两端电压为U,则U/R=U/R1+U/R2+…,于是得到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为各个串联电阻之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为各个并联电阻的调和平均.实际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是千变万化的,这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技法,  相似文献   

4.
变压器问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困扰的问题.动态电路分析又是一大难点,当学生在遇到变压器和动态电路结合的综合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本文首先推导等效电阻公式,通过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常规方法和等效电阻法进行对比,说明等效电阻法可以将多回路问题简化为单一回路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解题.  相似文献   

5.
在直流电路计算中,有一类较复杂的电路,甚至一些结构不甚明了的电路,采取“等效法”可化难为易.方法是将一部分电路当作“电源”,用等效电动势E′,等效电阻r′表示.例1如图1(a)电路中,电池电动势为E′,内阻为r,已知定值电阻为R1,求电阻R2为何值时,R2上的功率最电大源电最动大势  相似文献   

6.
于正荣 《物理教师》2013,(10):59-60
问题.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sin100rt(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下述正确的是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V.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 ,串 (并 )联电路中的电压 (电流 )与电阻成正比 (反比 )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两个与之非常形似的性质 ,现整理如下 :1 .与串联电路中分压性质形似如图 1所示 ,电阻 R1、R2 串联后接入电压图 1恒定为 U的电路 .现用同一电压表依次测量 R1、R2 两端的电压 ,测量值分别为 U1、U2 ,则有 U1/U2 =R1/R2 .即 :电压一定时 ,串联的两电阻被同一电压表测量的电压值与电阻成正比 .证明 电压表是个特殊的“电阻”,第一 ,它的电阻阻值 RV 较大 ;第二 ,该“电阻”的电压是已知的 ,可以从表盘上读出 .当 RV 可看成无穷大时 ,由串联电路的分压…  相似文献   

8.
变压器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学生学习以后 ,都知道变压器有变压、变流的作用 ,其实变压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变电阻的作用。如图 1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n1∶n2 ,若副线圈负载电阻为 R,那么变压器工作时 ,a、b两点的等效电阻为多少 ?分析 a、b间等效电阻可理解为该两点的电压 U1与流经两点的电流 I1之比 ,即Rab=U1I1,由变压器变压、变流规律可得U1=n1n2 U2 ,I1=n2n1I2 ,且 I2 =U2R,则 Rab=U1I1=n1n2 U2n2n1I2=( n1n2) 2· U2I2=( n1n2) 2 R.图 1图 2上式表明 ,从变压器输入端看去 ,实际电路图 1中 a、b两点…  相似文献   

9.
原题在图1所示电路中,R1=100欧,其余五个电阻皆为R0,电源电压U=30伏,恒定不变.现用伏安法测得A、B两点间的总电阻R=60欧.若撤去电阻R1,换上电阻R2=25欧,求此时的干路电流和电路总功率?这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为选拔参加奥赛的初三同学,而举行物理竞赛中的一道试题.大多数同学都从分析五个R0电阻的连接关系入手,并试图计算出R0的大小,而五个儿电阻所组成的电桥电路在初中电学教学中是无法计算的.但是,该题的解析可以绕过这一难点,即不计算出凡的大小,而选用特殊的等效替换方法来巧妙处理.用法1将五个凡电阻等效替换…  相似文献   

10.
何锋 《中学理科》2005,(8):41-41
一、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等效电源1:把图1所示的电源等效为图2所示的电源,则其等效电动势f=E,等效内阻r′=r+R.就内电阻而言,可认为是把电阻R移到电源内部.  相似文献   

11.
对有限多个电阻的混联电路 ,可运用电阻的串、并联关系 ,按一定的顺序依次逐步化简求得等效阻值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 .但是 ,对无限多个电阻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的等效电阻的计算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1 利用对称性特点求解有些无限网络是由无限个相同的单元组成 ,去掉或增加一个网络单元不影响网络等效电阻 .例 1 如下图所示为一线型无限电阻网络 ,每个电阻的阻值均为R .试求A、B间的等效电阻RAB.解 假想去掉左端一个组合 ,则剩下的仍是无限网络 ,不影响网络的电阻 ,即从C、D两点向右看的等效电阻等于RAB.因此RAB=2R R×RCDR RC…  相似文献   

12.
在稳恒电流这一章中,电路分析和计算是一个 比较重要的内容,应用等效电阻把电路简化,我们 比较重视,但对于应用等效电源来简化电路分析和 计算就比较容易忽视了,下面通过一些典型实例, 介绍等效电源在电路分析和计算中的应用。 [例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当可变电阻R 的阻值增大时( ) A.AB两点间的电压U增大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由并联电路总电阻公式很容易推得:n个阻值均为厂的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出一个;.巧用这一关系,我们能很快地解决一些有关并联电阻的问题,现举例说明.例IR—9欧,R—3欧,R。一2欧,这三个电阻并联后的急电阻为欧.解析我们可以认为凡是2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R。是6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R是9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那么R;、R。、R。i个电阻并联就可看作17个18欧电阻并联的等致电阻,所以很快就能得到R#一18/17欧.例2在电阻值分别是8欧、6欧、4欧和2欧的四个导体中,要获得1.5欧的电阻,应使阻值是的导体…  相似文献   

14.
<正>变压器模型,既是交变电流、电磁感应知识的延伸,也是对电路知识的综合考查,近几年高考命题重于变压器规律的综合考查,在变压器原、副线圈上串联或并联一些负载,导致问题难度加大,使常规方法变得繁琐。鉴于此,笔者提出“等效电阻法”和“等效电源法”巧解这类问题。一、等效电阻法如原线圈匝数为n1,副线圈匝数为n2,把副线圈电路等效变换到原线圈回路,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图1推导过程如下:设副线圈的电阻为R,  相似文献   

15.
在交流电路中,若有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分别与其他元件组成两个回路,负载的变化,直接影响原线圈中的电流和输入功率的变化。但负载电阻R相对交流电源有多大的阻碍作用?R的变化对交变电源的输出功率产生什么影响?通过下面含理想变压器电路中的等效电阻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季德璜 《物理教师》2004,25(2):16-16
一般说来,电阻网络是一种复杂电路,它的等效电阻的计算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因而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在本刊2002年第5期《田字形电阻网络的等效电阻》一文中,作者展示了求解电阻网络等效电阻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1)分析电阻网络的对称性,把网络等效电阻的计算化为简单电路(电  相似文献   

17.
题目: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已知R1和电源电压U,不能测出未知电阻R2的电路是( ).  相似文献   

18.
在中考时候,串联电路是必考内容之一,而串联电路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快速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首先来推导这些特点.例1如图1所示,两个电阻串联接在电源电压为U的电路中,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利用欧姆定律我们来推导:U1=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在串联电路中,隔去任何一个电阻,其它电阻就没有电流;在并联电路中,隔去任何一个电阻,其它电阻仍有电流通过.所谓“隔去法”,就是基于这两个特点,逐个隔去电路中的电阻,根据电路中其它电阻有无电流通过来识别电路的方法.这种方法思路简单,一学就会.请看实例分析.如图1(a)所示的电路,光隔去几,由图1(b)可知R2、R3、R4仍有电流.再隔去R2,由图1(C)可知R1、R3、R4仍有电流.同理可得:隔去R3时,R1、R2、R4仍有电流,隔去R4时,R1R2、R3仍有电流.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R1、R2、R3、R4并联如图1(d)…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中讲授电磁振荡 ,要用到图 1所示的实验电路来演示。为了便于分析 ,可将线圈视为R1 -L串联电路 ,R1 为线圈的直流电阻、L为线圈的自感系数。电流显示器的电阻为R2 ,将电容视为纯电容。当K倒向触点 1时 ,构成了R(R =R1 R2 )LC串联电路 ,其等效电路如图 2所示。设i =0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