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聚散有常:海源阁的百年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私人藏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和承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源阁是清朝晚期山东省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驰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程氏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句\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的“南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亦被誉为四大藏书家之首。海源阁从184o年创建至建国前夕,历经百余年沧桑兴衰,其藏书亦先聚后散,虽然它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我国藏书史上的重要地位,乃至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是无可否认的。一、海源阁之兴及…  相似文献   

2.
《辞海》(1979年版)“陆心源”条释文云:“陆心源(1834—1894)清代藏书家。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光绪时官至福建盐运使。其藏书处有三:一名皕宋楼,藏宋元刻本及名人钞本;一名守先阁,藏明清刻本;一名十万卷楼,藏普通书。著有《潜园总集》”。  相似文献   

3.
历代私家藏书楼中,地处浙江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是规模至巨、藏书最多的一个。藏书楼的全盛时期,只有1925年至1932年不到十年时间。这段时间的藏书,号称60万卷20万册(实际数为57万多卷18万余册)。其数量之大,不仅远超南浔所在湖州地区的藏书家:蒋氏密韵楼、张氏适园、王氏诒庄楼,而且亦为清末四大藏书家:聊城杨氏海源阁、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所不及。再过一年,就是嘉业堂建成七十周年。岁月悠悠,时间无情。嘉业堂往日盛  相似文献   

4.
《沽上琅嬛:天津藏书楼与藏书家》是一部集藏书文化与城市文化于一体的专著,也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佳作。该书梳理了24个藏书家(家族)的藏书活动,通过缕述藏书家与天津的渊源揭示“天津藏书家”的内涵,以藏书楼的古今对比反映天津建筑文化的变迁,又通过藏书事迹表现了藏书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化私为公的理念,以藏书家在经济、教育、慈善等领域的活动展现了近现代天津开风气之先的一面,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助于促进藏书文化与天津城市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自明清以来,藏书一直居于我国古代四大收藏的首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明清两代文化史上,几乎每一位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经学家都是藏书家。清人所谓“贫者以书而富、富者以书而贵、贵者以书而雅”的说法,把藏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提高素养作了赤裸直白的表达,其内涵远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为深刻。因此古人认为,“书香门第”是对—个家庭的最高赞誉,私家藏书是一个家族经济地位和文化档次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6.
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也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中心,这一带,不但学者辈出而且藏书家也辈出,尤其是其中的常熟、吴兴等县,自明代以来,私家藏书蔚然成风,藏书家之多甲于全国。这些藏书家有不少经历了两世或三世的持续收储积累,故其所藏图书数量往往相当可观,但也有先世几乎无甚藏书,由藏书家自身一手收储,在藏书数量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亲把志》,说明黄帝时期已有坟典珍藏。江西古代藏书起步较晚,但藏书历史仍然远久,且藏书形式多种多样,有寺现藏书、学舍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江西古代藏书事业十分发达,藏书家众多,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保存和传播祖国文化遗产作出过巨大贡献。江西古代藏书历史久远。江西文化史上,见于记载的藏书活动,可追溯到南朝的寺现藏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陆修静在庐山创建简寂观,有道藏阁,凡“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均以“龙筐贮之”(…  相似文献   

8.
位于江苏常熟古里镇西街的铁琴铜剑搂、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常熟著名藏书家瞿绍基及其后裔的藏书之处,素负“晚清四大藏书楼”之名,又有“南瞿北杨”之称。在铁琴铜剑楼藏书史上,最令人体道的,首先是在太平天国以来的历次乓燹中奋力保护珍贵藏书,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瞿氏后裔瞿济苍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私人藏书由来已久,但藏书风气之盛,莫过于明清。到清代后期,藏书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几个著名的藏书楼,那就是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这几家,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私家藏书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到了近代,以霍、杨、丁、陆“四大家”为巨,声名显赫。在四大家之外,还有众多谓之“小藏家”的,他们不显山,不露水,看似普通却藏龙卧虎,所藏之书不乏孤本珍本,常熟赵氏旧山楼就是其中之一。它规模虽小,但所藏精粹颇多,一些名家手写稿本都是海内孤本,还有不少旧抄本也都是十分稀见的。不过,旧山楼并不为时人所知,其藏书秘不示人,当年叶昌炽造访旧山楼,未遇主人,没能见到所藏珍本秘算,因而对其不了解,故称其为“小藏家”。(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七)吴晗先生所撰《江苏藏书家小史》一文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具有五大基本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景观;由藏书体现文化品位;由藏书体现“仁人爱物”精神;作为藏书家个人性情与志趣表征的“藏书精神”;与公家藏书互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价值。基于此,论述历代藏书家的发展过程、地域性藏书文化的流变、古代藏书家的人文精神,以及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江苏南部地区出现过众多的私人藏书家、藏书楼,与此同时,这一地区还出现了不少藏书家族。所谓藏书家族,即其藏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收藏或利用,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文化需要。家族藏书和作为藏书家的个人的藏书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藏书家的目的在于“藏”,家族藏书的目的则主要在于“用”;藏书家藏书注重书的版本,家族藏书注重书的内容。藏书家更突出典籍的文献价值,家族藏书则更注重发挥典籍的文化价值。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家族藏书是由个人来实现的,个人的藏书事业通常也由家族来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藏书家的文化层次、身份特点”、“藏书范围”、“藏书家的学术成就”、“藏书理念”4个角度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俄私家藏书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两国这一领域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藏书楼,就其规模、历史和功绩而言,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为数千年绵延辉煌的藏书事业自豪的同时,常又伴生出深深的遗憾──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全面反映中国历代藏书楼、藏书家的著作可供读鉴。如今,这一空白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藏书楼》一书填补。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藏书论”。首先按官府、私家、寺观、书院四大系统概论藏书楼的产生,藏书活动的兴衰,各藏书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然后从不同角度,列出十个专题分别剖析藏书的来源、私家藏书观、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家与…  相似文献   

15.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在历史地理学、版本目录学、金石、书法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藏书数十万卷[1],先后建有邻苏园和观海堂两座藏书楼。藏书印有“星吾海外访得秘笈”、“星吾东瀛访古记”、“宜都杨氏藏书记”、“杨星吾日  相似文献   

16.
自明清以来,藏书一直居于我国古代四大收藏的首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明清两代文化史上,几乎每一位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经学家都是藏书家.  相似文献   

17.
1907年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日本岩崎弥之助男爵以十万零八千日元贱价从中国浙江省吴兴的陆树藩手中购得其父,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收聚的皕宋楼、守先阁、十万卷的所有藏书,共四千部、二十万卷、四万四  相似文献   

18.
我国藏书文化历劫不废,香火传承至今,应该是与历代藏书家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来新夏先生在《中国的私人藏书家》一文中认为,“私人藏书与私学兴起有关……对保存图书有过重要作用”,^①并在《藏书的起源》中指出,藏书不仅能够“涵育人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保存、传播一国的文化,使之世代相传,为立国之基。”  相似文献   

19.
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 柳诒徵振兴国学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战乱频仍,文化事业备受摧残。许多流传数百年的珍贵典籍或毁于战火,或散于动乱。一些藏书家以一己之力,四方奔走,收集典籍于乱世,由此形成清末四大藏书楼:江苏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浙江钱塘(今杭州)丁丙、丁申八千卷楼,浙江归安(今吴兴)陆心源(百百)宋楼。  相似文献   

20.
浅论明朝中期私人藏书家丰坊及其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坊是明朝中期著名的藏书家和书法家。丰氏藏书数万卷,建有万卷楼。他的藏书来源主要包括世代相传、购求、造伪等三个方面,而尤以“造作伪书充实所藏”为主要特色。丰坊晚年因对万卷楼管理不善,大量藏书被人偷盗,加之遭遇火灾,最后将所剩书籍售予范钦,转而成为范钦“天一阁”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