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罗春明在《西南师大学报川998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际传播媒介就是人际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中介物,因此人际传媒的本质是人际传播本质决定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在于受传者的情况不同。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特定的;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作为群体的大众,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传者是不特定的。在人际传播中,因其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者知道他的传播对象是谁,受传者的身份得以明确。因此,人际传播的本质是:人际传播的受传者(或传播主体)是身份明确的、特定的个体。由此而论,我所说的“人…  相似文献   

2.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指出,受传者对于外来信息的接收有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影响受传者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这个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受传者原有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知识林     
受众的求同心理与求异心理 受众的求同心理 在新闻传授活动中,求同心理表现为受传者一般容易对和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的新闻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对象与受传者的社会角色相同或相近时,新闻容易被受传者选择; 二、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受传者的生活经历在相同之处时,新闻容易引起受传者的关注; 三、新闻报道中体现的观念、观点、态度、情感、知识等与受传者的固有思想、情感、知识等相同、相近时,新闻容易被受传者接受。 受众的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奇心理。这种求异心理反映在新闻…  相似文献   

4.
传播者与受传者总是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依据两时空点间隔情况不同,传播者与受传者会存在有四种不同时空分离状态。当传播者与受传者处于不同时空分离状态时,需要不同类型媒介满足其信息交流需要。  相似文献   

5.
郭青春在《新闻大学》秋季刊撰文认为,在新闻传受活动中,求同心理表现为受传者一般容易对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的新闻感兴趣,这种求同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l、新闻报道的客观对象与受传者的社会角色相同或相近时,新闻容易被受传者选择;2、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受传者的生活经历有相同之处时,新闻容易引起受传者的关注;3、新闻报道中体现的观点、观念、态度、情感、知识等与受传者的固有思想、情感、知识等相同、相近时,新闻容易被受传者接受.求异心理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奇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段芳燕  罗忆 《新闻世界》2012,(7):137-138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上大量的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负面新闻的内涵和特征、大学生阅读和发布网络负面新闻的心理特征等方面探讨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统计分析了从2001年8月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9月北京奥运会结束,《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5份报刊的负面新闻数量变化,发现负面报道总体数量先增后减,顶峰是在2004年,但自然灾害类的负面新闻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各类负面新闻中,体制类负面新闻所占比例最大,头版所刊负面新闻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不同类型的报纸对负面新闻的刊发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报刊上负面新闻报道规模的减少会引起中国社会中其他不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负面新闻信息如何传播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讨论这一问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本文认为,所谓负面新闻信息,是指负面性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对于负面新闻,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辩证处理新闻现象,真实全面报道新闻事实,多种渠道传播新闻信息,力求负面新闻事实传播收到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范永同 《新闻战线》2015,(3):125-126
在多元媒介传播时代,负面新闻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其负面新闻在恶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造成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带来挑战。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对负面新闻进行概括,并将负面新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解决措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现如今,人们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新闻信息频现,其中不乏负面新闻。由于负面新闻不具备公共价值,且对社会生活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发  相似文献   

11.
每天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所谓负面新闻,是指能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国内外负面新闻盛行的表现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方面,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  相似文献   

12.
徐丹丹 《新闻传播》2012,(4):143+145
要将真实的中国呈现世界,负面新闻题材就不能成为报道的雷区。对外宣传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报道负面新闻题材,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本文以"粮食安全"问题为切入点,以中国日报和USAToday对同一"负面新闻题材"——粮食安全进行文本分析,为我国外宣媒体报道负面新闻题材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舆论界对负面新闻的禁忌正在逐步消除,负面新闻报道已经从仅供领导阅读的《内参》变为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党和政府自信心的表现。但是,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负面新闻,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为此,对待负面新闻的报道,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努力让负面新闻发挥积极作用,并为负面新闻的采写和发表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支持。一、正确认识负面新闻胡耀邦同志曾说过:"我们这样的大国,今天如果有谁专门收集阴暗面,每天在报纸上登一百条,容易得很!如果把一百条集中到一张报纸上,可以整整的覆盖四个版面,搞成彻头彻尾的阴暗画面,那就不真实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我国历史上的传播者如何了解受传者心理,根据了解到的受传者心理采用相应的传播策略、传播方式方法、传播艺术与技巧,说服受传者,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过程。这些成功传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播智能、传播原理,应当添加到人类传播理论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15.
<正>前言在2014年开学之季,学生失踪事件频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舆论的热点。在媒体报道中,负面新闻的比重明显增多,诸如犯罪、性、丑闻、事故等,负面新闻比其他新闻更加受人关注,吸引大众视野。媒体对负面新闻的适度报道不仅可以提高舆论监督,而且还能够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因此,在新传媒的影响下,对负面新闻传播的适度传播问题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一、负面新闻传播概述目前,学术界对负面新闻传播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  相似文献   

16.
浅谈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也有所突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功能的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探究正确进行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霄雪 《新闻传播》2012,(7):185-186
负面新闻作为社会事件的否定性呈现,很容易产生价值观的隐性偏向。本文以近几年我国发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背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新闻报道事例对比,得出经验教训,最后尝试提出改进我国负面新闻舆论引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①它通常包括地震、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上的对一切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动、损害人类利益的事件或现象。负面新闻信息不同于负面报道。负面新闻是那些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新闻报道,而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9.
负面新闻指的是产生负面效果的新闻。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往往会产生瓦解意志、动摇军心、离间官兵等消极作用,尤其当负面新闻被敌方掌握并加以传播时,其危害性更大。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战过程中运用新闻进行舆论宣传、心理渗透和法理争夺也日趋激烈。如何有效防范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适度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与监督职能,本文从"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作用及其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