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学校为舞台的群众性课题研究活动,因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而悄然崛起、方兴未艾.在经历了几轮课题研究之后,总觉得课题研究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到底缺少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反复思考的时候,一个话题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凸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眼中有学生吗?  相似文献   

2.
课题研究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形式。现就此谈谈自己的初步体会,与广大同人交流。首先,在课题研究中,选题是个难点。选题是关系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有一次,讲照相机的原理,我讲了经物体的光通过照相机镜头的折射成像,再通过涂有感光材料的感光片把像“记录”下来。所以无论是黑白相片还是彩色相片,都需要感光片,即天津教育胶片。有的学生马上提出问题:“现在使用的数码相机和传统的照相机有什么不同?”因为这超出了教学内容,我没有马上回答。课后我在收集资料准备给…  相似文献   

3.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如果选题不当,研究就有可能“流产”,或没有多大价值。那么,选题该如何进行呢?选题宜新。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指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此谓“锦上添花”。二是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的解决之道,此谓“旧瓶装新酒”。选题宜小。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选题…  相似文献   

4.
一、调查目的 学生识字始终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家长、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老师在开学后总是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从“一、二、三”开始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是高效的吗?究竟什么该教,什么不用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一、小课题研究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活动空间1.自主选题——选择我所喜欢的。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中,课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调动起来。因此,我们以“你最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为题,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与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课题的研究,这几年在中小学逐步火起来。面对这一派繁忙景象,怎样让教科研健康发展,如何使课题研究进一步收到实效,笔者就能想到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一、从“我”选题选题不要一味追“风”。什么话题时尚,就跟着研究什么,这样“赶趟儿”,心想超前,往往滞后。学术界,每隔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一个热点,我们可以参与讨论,但未必都要拿来作为我们的课题。中小学科研的侧重点不是基础理论研究,而是应用和开发研究,即研究如何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中小学选题一般还是应从“我”校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以贴船下篙为佳。选题不要…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提到写作文,学生们就会头痛,不知道写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那么,怎么才能解决学生的“不知写什么”和“不知怎么写”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把中学作文教学搞上去呢?先谈解决前一个问题,即不知该写什么的问题。首先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材料。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是源头活水。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扩大学生视野,培…  相似文献   

8.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9.
许伯祥 《中国德育》2012,(24):71-73
在学校的贴吧上,我曾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是“87个微笑话概括了我的学生时代”,其中第二个是“班主任是什么:就是一个破坏完你友情再破坏你爱情还不放过你亲情的人”,看完后心里颇不是滋味。看得出,此言明显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或多或少也表达了当今学生的部分心态。难道我们的班主任在学生眼中真的是这样可恶又可憎吗?也许,我们的个别班主...  相似文献   

10.
悲剧类文本的边缘化处境 曹文轩教授对近几年校园里流行快乐语文、快乐英语大不以为然。他说老一辈的人当年都是苦读,他们的母语和外语不也学得很好吗?的确,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流行,好像就是没有什么真正流行的哲学。缺少哲学的整体把握,我们常常对熟悉的一些理念产生误读。对于和流行性感冒有些许相似基因的快乐、愉悦,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就只有漫不经心的笑,无聊散乱的嬉戏吗?总是关注外显,必定失去内核。好像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常有音乐教师问我:“我想要写文章(做研究),可不知道要写(研究)些什么,您能给我想一个题目吗?”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研究的选题问题,也是我们实施研究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现在教学工作的模式从“传统型”向“改革型”转变,从“教学型”向“实践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过程中,课题研究对职业院校的老师来说,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尤其是对第一次做课题的年轻教师而言。什么是课题?为什么要做课题?怎样选题?如何做课题?做课题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本人根据自己从事课题研究的感受和体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每次申报课题,总会引起校长和教师的深思与忧虑。深思,申报什么课题,解决什么问题?忧虑,我们申报的课题能被批准吗?其实,这种深思和忧虑也很正常。问题是能不能通过申报课题“悟”出—些道理,找出—点规律性认识,以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4.
易婧 《四川教育》2005,(10):46-46
上课了,我神秘地晃了晃手中的袋子:“想知道老师带来了什么吗?”“想!”我把手伸进袋子,学生的眼光紧紧盯着,教师里鸦雀无声。我掏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噫?”学生的眼中写满疑问。我又掏出了一个黄澄澄的广柑。“哇塞!”学生兴奋起来,有的还舔嘴咂舌,做出吞咽状。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我们的学生被老师这样要求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一定要“取长补短”(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然,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我们如果反过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也许会有另一番结果:一定要取长补短吗?我们认为的“长处”和“短处”就一定是学生的“长短”和“短处”吗?即使取了别人的长处就一定能弥补自己的短处吗?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些什么?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更多?脑科学和许多相关科学成果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的神经…  相似文献   

16.
罗刚淮 《师道》2009,(6):29-32
“老师,我孩子好像有什么不开心,麻烦你跟他谈谈心好吗?”家长如是说。“老师们,每星期都要与每个孩子谈心一次,跟他们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嘛。”校长如是说。谈心教育作为一种常见的师生交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情感纷扰,并为之排忧解难的主要方法和渠道,也是解决矛盾纠纷、纠正错误、激励上进的传统教育形式。现在,媒体发达了,交流渠道更多了,谈心教育还重要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调查和走访了部分中小学生,了解到学生眼中谈心教育的真实模样。  相似文献   

17.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18.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如果选题不当,研究就有可能“流产”,或没有多大价值。那么,选题该如何进行呢?选题宜新。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  相似文献   

19.
(教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率组成的词语;能区别近义词“很多”和“大多”。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毛主席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3.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了解每句话之间是有联系的,知道几句话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理解“俭朴”的意思;在语境中区别“大多”和“很多”的意思;理解第4段中毛主席的话。教学时间:3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补丁则、朋友,你们见过补丁的衣服吗?什么是补丁?…  相似文献   

20.
张昊 《家教指南》2009,(9):13-14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