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掖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的发掘,为夏代张掖的人口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遗址墓葬中遗骸的分析,可得知夏代张掖人口数目、性别比例和种属的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2.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是河西走廊上一处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属于四坝文化范畴。本文依据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埋葬形式登记表及随葬器物登记表,并结合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的人口自然结构、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等作了一定的统计和分析,以期对河西走廊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的人口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辽代墓葬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目前已发掘的辽代墓葬形制来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墓四类。介于目前发掘的辽代墓葬情况十分复杂,从丧葬方式和墓葬内部结构等多种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墓葬形制的分类存在许多分歧,我们所采用的是学者董新林对墓室结构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方法。依据墓室结构和形状,可将辽墓分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其墓葬形式的演变主要与中原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以辽代早、中、晚期的典型墓葬为例,对辽代墓葬形制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骆驼城前秦墓出土的3件墓券文书进行了释读,根据墓券内容考证了河西骆驼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和十六国时期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丧葬风俗.骆驼城遗址周嗣墓葬出土的十六国墓葬文书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汉晋以来河西地方建制与民间丧葬风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地处豫北腹地的鹤壁地区汉画像石墓葬发现比较少,相关研究也相对薄弱.建国以来,鹤壁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葬共有四处,其中1999年发掘的浚县贾胡庄汉画像墓发掘资料最完整.本文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画像石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该墓葬的年代、风格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6.
青浦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情况 青浦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庙内。改革开放以后,青浦县博物馆于1978年11月单独建制,并且恢复了正常的工作,1980年,迁入青浦县城隍庙旧址办公。1982年,会同上海市文管会对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战国至汉代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在考古学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上海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有许多丰富而精美的土司文化遗存,如衙署建筑、各类遗址、墓葬及相关遗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是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土司文化研究、重构土司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它和湖南、湖北的另两座土司城遗址一起,2015年被列入了“中国土司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西南民族地区中,播州杨氏是最强大的土司势力之一,从唐至明统治播州地区700多年,除海龙屯之外在贵州大地上还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当数杨氏家族墓群。在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的探究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清理发掘并确认了杨氏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29世土官或土司中15人的墓葬。文章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杨粲墓、杨价墓、杨辉墓等出土的器物、壁画、碑刻、石刻等,揭示杨氏墓葬体现的“华裔杂糅”的文化交汇融合,并结合文献阐释文物背后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郧县唐王家族墓是李唐王朝远离帝陵而葬于贬谪之地的特例,共发现发掘了四座墓葬,即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濮王李泰墓、嗣濮王李泰长子李欣墓、李泰次子李徽墓和李泰妻阎婉墓。墓葬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不仅改变了李泰及其家人的命运,也是造成这一墓葬特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对被称为“良渚遗址群”的余杭良渚、安溪、瓶窑等 3镇的重大考古发掘 ,成果颇丰。最近再次对余杭市瓶窑镇文家山进行挖掘 ,在距离良渚镇不远的土坡上发现了 7座贵族墓葬 ,其中仅 1号墓葬就出土了 10 0多件精美的玉璧、玉坠、玉珠等器物。现场还发现了可能是祭坛的场所。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先进的犁耕稻作农业 ,世界最早绢片显示了当时已经掌握的养蚕织丝技术 ,精雕细凿的玉器蕴含着发达的手工业 ,祭坛展现森严的等级 ,刻线符号标志着古文字的萌芽。迄今 ,中外学术界无法解释 :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到底如何制作 ?玉器上…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浙江嘉兴南河浜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此遗址揭露面积为1000平方米,发现崧泽文代和良渚文化等不同时期的人工堆筑土台、墓葬、房屋和灰坑,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类遗物700余件。  相似文献   

15.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历时十年的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和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震动了整个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尽管大墓被盗掘多达二百四十余次,发现盗洞就有二百四十七十①,破坏严重,但是仅就目前已经公布的材料来看,应该说收获还是巨大的。因为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墓葬和遗址的价值并不单纯在于出土文物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所发现的各种现象能否体现和说明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和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充分反  相似文献   

17.
巫山大溪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墓葬遗存资料。通过对该遗址各项墓葬资料的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史前时期土家区域的社会形态是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母系社会,但并不存在母权制,两性间是一种较为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墓葬资料也显示出这一情况在大溪文化晚期开始发生变化,男性力量上升,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的萌芽,这必将对该区域的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淮阳高庄战国墓,是迄今为止淮阴地区已发掘的最大墓葬,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先秦墓,在淮阴高庄墓的发现已届二十周年之际,对于该墓的发现和研究进行口问和总结,将有助于先秦考古和对本地区文明进程的认识。一、高庄墓的发现和特点高庄墓位于淮阴清浦区城南乡高庄村,这里是西汉军事家韩信的故里,韩信母亲墓就在高在墓附近,其正北方是韩信城遗址,西方是漂母墓,正西们南些是秦汉淮阴故城(今谁阴县码头镇),城内有胯下桥、漂母岸等历史遗迹。1978年3月26日,城南乡农民在此挖水沟时发现了这座古墓,淮阴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对该墓进…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50年代,豫北辉县固围村发掘了3座大墓,关于其墓葬的年代和国别问题,由于各方面认识上的原因至今悬而不决。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辉县发掘报告》的材料,在研究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的基础上,以东周时代大量年代相对确切的墓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固围村战国大墓出土的遗物、墓葬形制、墓道墓向等方面深入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这几座大墓为战国中期魏国仅次于王以外的高级贵族或王室成员墓,而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魏王之墓或赵王之墓。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发掘隋代史射勿墓。该墓葬壁画以侍卫、武士持仪刀为主,所绘侍卫形象所表现的北魏旧制武士持仪刀的作法,明显承袭了北周。这类执刀形象在隋朝初唐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武士形象。同时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实物资料。1986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发掘唐梁元珍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该墓壁画以牵马图为主,其内容与以往的唐墓出土的壁画完全不同,这一差异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