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浩与北魏经学关系紧密,其经学思想在太武帝时一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通过对崔浩的经学著作、经学倾向与特点、经学地位、经学影响四个方面的梳理,来明确崔浩在北魏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诚实的高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uòbátāo)让崔浩(cuīhào)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历史。太武帝叮嘱道:“国史一定要按照已有的文字记载去写。”崔浩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太武帝的要求完成了任务。有两个人为崔浩出了个馊(sōu)主意,让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bei)上,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崔浩的文才。崔浩觉得这主意不错,就照办了。  相似文献   

3.
论崔浩之死     
崔浩,北魏名臣,一生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在北魏统一以及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多次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太武帝时官至司徒。北魏帝王对其深为倚重。而在国史修成立石路边一事上,因为"暴国丑"惨遭杀身之祸,并祸及姻亲。这是崔浩致祸的导火索,真实原因乃北魏鲜卑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中胡汉民族之间的民族分歧导致的。崔浩作为将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的先驱者,是这种矛盾分歧下的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清河崔氏是北方第一高门。仕魏凡九十余人。崔宏为北魏建国厉精图治;崔浩制定并实施“先北后南”的统一策略,更拨擢汉人世族,致力于改造北魏政权,推动汉化的开展,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崔浩以后,崔光、崔亮继续影响北魏政权,“停年格”的奏行,标志着门阀制度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5.
拓拔鲜卑统治者的心态与崔浩国史之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崔浩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国史不过是引发的导火索。从广阔的上考察,是北魏胡汉上层矛盾的反映。同时这种矛盾又不简单是胡汉上层之间利益冲突、政见分歧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的一种反映。其发生的深刻根源在于胡汉民族间的化、心理隔阂,以及化落后的军事征服拓拔鲜插在执掌国政时面对经济化比其高的汉族、汉族士人,特别是士族高门而产生的并深埋于心的卑怯心理。崔浩国史的纤细过失引发了这种卑怯心理的恶性变态,从而导致拓拔统治疯狂地屠戮崔浩干族高门。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和大同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北朝史学术讨论会,于8月18日至23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名史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2部专著、57篇论文.会议围绕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云冈石窟与古都平城等专题内容进行热烈的研讨.关于北朝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对北魏道武帝拓跋跬、太武帝拓跋焘、孝文帝元宏以及崔浩等人的历史功绩应予充分的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少数民族帝  相似文献   

7.
"国史案"是北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许多人认为崔浩被诛是因为在主编国史<国记>时,"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崔浩被诛是由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主要为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士族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相似文献   

8.
北魏史官高允对北魏前期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国史修撰方面,他的地位并不亚于邓渊与崔浩,这点以往学界并未给予足够重视。高允坚守了史家直书的品质,使得北魏史学在因"国史案"停滞后能够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魏书》记载,北魏立皇后时要举行一个奇特的仪式,这就是"铸金人"以占卜吉凶。占卜时所铸造的"金人"就是佛像。这一习俗开始于道武帝拓跋=时期,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被废除,实际仅仅实行了两代。在北魏前期,这一习俗与佛教的兴衰相始终,是北魏崇信佛教在生活习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崔浩的治国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儒家思想为本,兼容诸家学说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2.建立高官和儒学合一的贵族政治是治国的关键;3.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治国的根本目的。崔浩的治国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以后的北魏封建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承道武、明元两朝传统,基于北魏的文化国情,汲取汉民族的统治经验,为进一步推动北魏政权的汉化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如正定文字、发展官学教育、尊崇孔子、诛杀史官、毁灭佛教等。这些政策或宽明或严酷,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征,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主客观因素所致,对北魏社会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前,由于鲜卑拓跋国家剐从游牧部落发展而来,游牧狩猪之风盛隆;由于它在征服北部和西北边境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牛羊马等牲畜,并列置了规模巨大的牧橱,游牧经济势力空间强大,在社台经济生活甲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即位,在他统治的近三十年中,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割据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他积极改革内政,通过奖励农桑,崇尚节俭、兴办学校等措施,使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史书称其:“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然而,历来研究北魏史者往往将众多的溢美之辞加给孝文帝,对拓跋焘却极少论及。诚然,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加速了拓跋族和汉民族的融合,有其重大的贡献。但凭心而论,拓跋焘对拓跋族历史和北魏社会发展的贡献亦颇值一书,故拟文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蒋裕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即位后,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还俗,服兵役,缴纳租赋。这样,朝廷便与僧侣发生了冲突。当北魏进兵到崇佛的北凉,完成统一北中国的最后一战时,北凉的僧侣拿起刀枪,为北凉的君主死守都城。城陷之后,有三个僧...  相似文献   

15.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中原黄河流域过程当中及其以后,一方面率领着勇猛善战的鲜卑军队,先后攻灭了赫连大夏、冯氏北燕以及沮渠北凉,并且基本上解除了柔然对于北魏的军事威胁,同时他还积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尽可能地实行了封建化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巩固并扩大了北魏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充实了北魏的国力,不但保障了当时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需要,而且为后来孝文帝元宏的改革——全面封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17.
北魏拓跋政权在处理国家贱民问题上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统领方式:代政权时期,是贱民产生的萌芽期,部落制是这一时期的唯一统民方式;拓跋复国后,是国家贱民的形成和大发展时期,营户制方式(即军营体制管理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拓跋焘始光四年后,落籍官府的杂户制逐渐定型,成为贱民统治的主要方式。北魏贱民制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拓跋政权在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即位之初,面对柔然称雄于漠北,刘宋耀武于河南,境内阶级和民族矛盾也都非常尖锐的复杂局面,拓跋焘为了稳定并巩固政权而威抚并用,镇压反叛、迁徙新附、巡行州郡、问民疾苦、宽政减刑、蠲免租赋、整饬吏治、严惩贪污,采取措施模糊民族隔阂,扩大政权基础,从而巩固了北魏政权。拓跋焘的内外政策措施及其成功,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才能,他带头遵守法纪、任用人才、重视吏治的作法,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武帝大规模“灭法“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西汉时进入中土,到魏晋南北朝得到广泛传播.北魏佛教文化在平城近百年的发展中出现过一些波折,受过太武灭法的重创.拓跋焘从太平真君年间开始的灭法运动,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灭法运动,这次灭法运动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对佛教文化的破坏极大,但也为其后文成时期佛教文化复兴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20.
高允的担当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这些史官让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