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何"系特指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至明代口语上的一些特点和变化: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复合形式较丰富;部分"何"系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较唐五代发生了变化;诗词中的"何"系特指问句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2.
《张协状元》中“何”系疑问词语较为丰富,都是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就已出现的。用于询问或兼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及其复合形式“如何、缘何、为何、何处、何方、何如、何时、何日、若何”等,主要用于询问事物、情状、原因、处所、时间等。仅用于反诘的“何”系疑问词语有“何须、何不、何苦、何用、何妨、何曾、何常、何况、奈何、何故”等,主要用于VP前,对VP进行否定。从《张协状元》可以看出,反诘副词“何用”来源于“为什么需要”义的跨层结构“何用”。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不少选本释为“怎么渡”,把“争”字解作“怎”字,似成“定论”。但笔者认为此解欠妥。据笔者考查,把“争”字当作“怎”字用,自唐以降,历时较长,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宋亦有分别使用的现象,李清照的词,极为明显。她用“怎”字,《声声慢》就有三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  相似文献   

4.
《儿女英雄传》中的特指疑问句分成以下四大类:1.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齐全的特指疑问句。2.有疑问代词而无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3.无疑问代词有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4.既无疑问代词也无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儿女英雄传》中的特指疑问句中语气词的使用有两种情况:语气词单用和语气词合用。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毗邻河南的山东莘县举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的地理与历史掌故;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叙述的精神意义与艺术特点;有关《水浒传》文本及其渊源、文化精神研究;《水浒传》文学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何"系特指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至明代口语上的一些特点和变化: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复合形式较丰富;部分"何"系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较唐五代发生了变化;诗词中的"何"系特指问句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一书反映了战国末期的语言特点,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语料。在对《韩非子》疑问句穷尽调查后发现,其疑问句几乎都是由疑问词来发问的。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句可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反问句和测度问句六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认识到"水浒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水浒传》诞生就已经开始,并围绕《水浒传》展开,一直相沿至今。但是,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各部"水浒小说"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发现总结同题小说演变的规律性与特殊性,探讨母题的独特魅力,这一系统性的研究至今尚无人涉及。"水浒小说"研究一定会为当前的同题小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扬子晚报》2003年3月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歪解“声声慢”气煞李清照》的文章,文中称学生版《唐诗宋词三百首》收录的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排版、解释和断句有误:“晓来风急”应为“晚来风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应为“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实,这只是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0.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1.
《贞观政要》共有疑问句351句。其中是非疑问句19句,特指句85句,正反疑问句1句,选择句7句;反问句共有226句;测度问句有13句。反问句数量大、形式多,是《贞观政要》疑问句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语》特指式反问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特指式反问句初探宋晓蓉疑问代词是构成特指式问句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区分特指式问句与非特指式问句的形式标志。前者有疑问代词,后者则没有疑问代词。特指问句又分为特指式疑问句和特指式反问句,特指式疑问句是指对事情的某一部分有疑问,在问匈中用疑问代词把...  相似文献   

13.
《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在教材注解中将“谁何”注译为“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觉得“呵问他是谁”这种注释给了学生一种误导,即误认“谁何”为“何谁”,因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谁何”不能视为“何谁(呵问他是谁)”。若将“谁何”视为“何谁”,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方可。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何”前置在“操”的前面,因为这是一个疑问句。而“谁何”不是疑问句,故“何”不能前置。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按天罡地煞之分为梁山英雄排定了座次,《红楼梦》以正册副册之别将红楼女儿纳入"警幻情榜"。从"英雄座次"到"警幻情榜",不难看出曹雪芹对《水浒传》创作方法的学习与继承。但他在学习中有发展,继承中有创新,摒弃修正了"英雄座次"在小说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警幻情榜"便呈现出与"英雄座次"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彰显着独特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语》疑问句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何准确辨别《论语》中的疑问句以及正确分析疑问句句法结构的问题。在《论语》中,"乎""与(欤)"等语助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疑问句的辨识,但在不同语境中却可标志感叹句、反问句、测度问句等句式,故同时也要考虑表揣测语气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岂"等语气副词的作用,才能准确辨别疑问句,从而正确理解句意。疑问代词"何"具有作宾语、状语、定语等多种语法功能,以"何"的句法地位分析为例来剖析疑问句的深层结构,这是辨别疑问句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理解语意。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69):12-14
本文爬梳整理出《生经》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反问、虚指、任指三种非疑问用法案例,发现两例较少见的"何"的任指用例,可知在《生经》疑问代词系统中,"何"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最为完备。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兴化于元末明初生有作《水浒》之施耐庵、明代中叶生有校《西游》之李春芳、作《封神》之陆西星及明末清初生有作《梼杌闲评》之李清,一地拥有四大文豪,"四大名著"光辉灿烂,古今中外少有。《水浒传》的首创示范效应,引发《西游记》《封神传》《梼杌闲评》的接踵问世。盖因兴化明清时期,人文荟萃、文风昌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孕育和造就了杰出的作家群和广大的读者群,从而使"兴盛教化"的兴化诞生出"四大名著"的作者,崛起为"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9.
武松有"花荣之雅"是金圣叹提出的观点,迄今未有人作过具体的论说。从小说文本的分析可看出:多面的武松确有与花荣相似的"雅",那是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人不知而不愠"的沉着从容的"雅量"以及言辞的得体。弄清这一点,对于更好地把握武松和花荣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有效地纠正刘再复先生在《双典批判》中对《水浒传》、对武松的片面批判恐怕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前笔者就提出,《金瓶梅》是从艺人集体创作向文人独立创作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作品的观点。2010年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出版时,将此观点概括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此文又对"过渡说"进行哲学思考,用"扬弃"这一概念研究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金瓶梅》是一部从艺人集体创作(《水浒传》)向"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红楼梦》)发展的"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过渡形态"乃是《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笔者对《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的最新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