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要使我国能够在5至10年内跻身世界动漫强国之列与动漫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动漫教育和动漫人才需求严重不匹配,动漫教育中通常过于注重技术和美术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动漫教育和人才需求日益脱节.本文将从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中小学阶段动漫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63):147-148
在大动漫时代,"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我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即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动手能力为目标,将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打通,倡导建立工作室制、专业基础与项目结合,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3.
以培养科技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工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人文教育收效甚微;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文、史、哲相关知识较缺乏,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整体现状堪忧。学校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出发,对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是培养动漫人才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在培养动漫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动漫作品失去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根基,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动漫创作人才是创作优秀动漫作品的关键,是中国动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以培养科技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工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人文教育收效甚微;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文、史、哲相关知识较缺乏,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整体现状堪忧。学校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出发,对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6.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更要求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技能共同发展的新型职业者。为了提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冲突,通过英语教学的方式,在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培养“艺术创造力+技术”复合型动漫人才的现实需求,阐述提升中职动漫专业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中职动漫专业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要结合动漫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素质,结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立足阅读教学,集教学内容、课堂模式、评价方式、应用实践四个维度于一体的“一纵四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懂沟通、懂自我提升的专业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除培养学生的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因此,现有的"只重技能、忽略素养"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创新。须从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专业融合、人文建设等各方面去探索如何加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唐琼 《学周刊C版》2024,(9):19-21
数学是中职各个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则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因此,中职数学教育必须与人文相结合。故首先阐述中职数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意义,接着提出中职数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通过研究发现,加强中职数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统一,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本校体育系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因素,提出培养本系学生人文素养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education for profit” and “education for humanity.” Education for profit is needed for students’ economic survival and succ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ducation for humanity is needed for their existential lives worthy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educate for humanit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First, I suggested a complemented concept of “education for profit in the broad sense,” transforming the knowledge society for a better one. Second, I discussed Biesta’s criticism of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defending using this term as a general and honorific sense. Finally, I explained how an expanded concept of education for profit in the broad sense is compatibl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Education for profit in the broad sense, considering the disadvantaged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ense, is to teach virtues such as caring, compassion, justice, etc. Teaching various values in addition to economic value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by enriching human life. Teaching various learning skills for continuous learning, “social capital” as well as intellectual knowledge, global citizenship, communal relationship, is to cultivate one’s self-learning capacity. I concluded the paper by reconsidering directions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In contrast to the continued declin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US, there has been a revived interest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Asian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Grounded 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tenets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West,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struggles Asian countries face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provides a direction for Asian countries in their efforts to practic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deep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istic approaches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 by pointing to a common ground for the education of humanity. Ultimately, the purpos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East as well as in the West, should be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ignorance, prejudice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a cosmopolitan morality that emphasizes unity, solidarity and the fusion of humankind.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emplate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ap into the rich resources of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give it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 “soul.”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有铨 《教育学报》2005,1(6):3-6,51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同旧的人文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旧的人文精神已经不足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新的人文精神,以适应当前人类社会的需要。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学校教育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养是文科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对"人"的关注,课程目标要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同步培养,课程内容要追求经典、高雅和具有理想的文字作品。在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中,应凝练课程教育理念,丰富学生职业化的文化内涵;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契合时代形成共鸣;教师主导,深度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学生为主题,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保证小学教育具备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中师生相比,他们的优势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包括系统人文知识与人文关怀的传授,在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量的积累,也要关注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中心任务是育人。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作战水平。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结合军队院校的具体情况,论述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必要性、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赫钦斯认为,自由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它对抽绎永恒人性,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加强大学凝聚力,重塑社会精神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妥协甚至融合,这些对我国当前确立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具有明确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俊珂 《教学研究(河北)》2004,27(6):488-492,507
由于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着模式的单一性及其定位带有强烈的专业性与功利导向等弊端,因此,建立人文、科学、创新三重教育目标就成为必然。为实现三重教育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肖建 《高等理科教育》2013,(2):12-16,62
作为第一部阐述大学理想的著作,纽曼从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定义出发,在强调大学传授自由知识和提供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的理想在于具有理性的、良好的社会人的培育。隐藏在纽曼的大学理想背后的是其关于"人是宗教和理性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的人性假设,纽曼大学理想的人性假设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艾伦·布鲁姆的大学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伦·布鲁姆所写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对美国大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发了美国学术界的激烈论战.本文拟从艾伦·布鲁姆这本集中论述大学教育的专著和其他相关文献中,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政治哲学角度,探讨布鲁姆对大学教育理解和思考,归纳出他的大学教育思想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完善人性和永恒的真理;推崇自由教育和精英教育;经典著作的阅读是实现自由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