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国际组织是世界权力博弈的平台,也是多种声音竞争的场域。近年来,“Z世代”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世界事务贡献中国青年力量。“Z世代”的国际观是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参与国际组织的中国“Z世代”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拥抱开放世界,同时也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进行了展示。【方法】本研究在梳理总结“Z世代”国际观的基础上,辅以主流媒体对“Z世代”的报道分析和对部分在国际组织任职的“Z世代”代表的访谈。【结果】进一步探索国际组织中的“Z世代”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结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Z世代”具有基于现代化中国国情的国族身份共识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从“去圈层化”对外交流、全球推广“中国方案”、共建中国Z世代精英群像三个方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入国际视野,逐步成为全球议题。  相似文献   

2.
李想 《新闻战线》2024,(6):48-50
Z世代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优化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共鸣对话和共情交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日报充分整合旗下Z世代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在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姜昕骅 《青年记者》2023,(23):35-37
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富有朝气、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海内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让中国故事在海内外同频传播,引发共情共鸣,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4.
刘艳青 《新闻传播》2023,(23):33-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Z世代”青年正在成长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面向“Z世代”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英美报刊阅读”教改应以国际传播为导向,智媒技术为工具,批评话语分析为方法,从语言、内容、意识、实践四个层面融入学生读报、评报、播报三个环节,提升学生独立、批判、多元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搭建线上线下多媒体平台,助力学生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媒体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周锐 《新闻战线》2024,(3):43-46
不断提升对外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本领,媒体要通过推动“选择关键时间”“设置关键议题”“联动关键人物”的“中外对话”,让媒体对外讲述的“经济故事”实现“观察视角切换”和“利益出发点转换”,从“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升级为“交流理解”的共识塑造,不断提升经济议题国际传播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闫珍珍 《新闻战线》2023,(17):83-85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可泛指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7.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而是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牛俭  王琦 《传媒》2023,(18):53-56
双语主持人是中外交流的桥梁。面对跨国社交媒体平台的封锁局面与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他塑”处境,我国电视节目双语主持人可通过增强文化属性与主持人个人受众黏性、借鉴外交使团式的国际平台型媒体叙述方式、利用高低文化语境差异的转化,进行更加高效的对外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沙庆 《新闻世界》2023,(5):23-26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我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外宣媒体应该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外宣媒体的翻译能力来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0.
唐佳梅 《新闻界》2008,(5):13-15
本文探讨如何运用两级传播理论,通过影响对外报道中的意见领袖来间接影响国际受众,获得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晏彦 《传媒》2023,(16):58-60
地方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平台小、资源少,如何能突破自身局限“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塑造国家和地方形象?本文以广西日报社为例,分析其近年来发挥地域优势,依托海外华文媒体建设广西云·东盟国际传播联络站,推进区域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供地方主流媒体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9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致贺信,充分肯定中国外文局在对外全面宣介中国发展变化、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家专业对外传播机构,中国外文局始终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己任,对外宣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和中华优秀文化,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不断引领推动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外文局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为奋斗目标,致力于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在国际舆论领域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过去的十年里,媒体的持续发展最初主要集中在内部报道,很少通过国际平台开展国际传播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在媒体跨越发展的大趋势下,作为出版业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推动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中国广电媒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塑造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形象的重要性。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新思维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体系,融通技艺提升新时代对外传播效果,复调故事充分彰显国际传播的中国元素,跨界融合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推动中国广电媒体国际传播跃上新高度。  相似文献   

15.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对于展现我国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CGTN作为我国外宣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保持新闻专业度的同时积极转变话语方式,重视“Z世代”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借助视觉符号、微观视角,利用社交媒体增进互动交流,立体生动地向世界讲述北京冬奥故事。本文以CGTN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报道为例,探究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何静  庞敏 《青年记者》2020,(9):64-65
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下,具有“国家相册”之称的纪录片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与电视剧、电视新闻并称为对外传播的“三驾马车”.纪录片的国际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重大项目的国际合拍可以增加国内外行业交流、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强化中国媒体在国际业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5月27日,在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对中国日报提出殷切期望: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把握大局大势,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高素质队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通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使用英语作为传播语言,对提高国际传播地位,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媒体对外传播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后,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影响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也是当前媒体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胡红 《大观周刊》2012,(49):30-3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要大力加强对外国际传播和交流工作,提高对外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把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地方电视媒体名气不响、实力不足、人才不多,能够对外宣传报道的新闻源也不丰富。  相似文献   

20.
杜斌 《出版广角》2023,(2):47-52
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Z世代”规模的巨大增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数字出版在出版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外宣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加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基础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的多种平台和载体;加强统筹兼顾,推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更多精品力作;实施倾斜政策,努力建设适应“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需求的国际化现代型特色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