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AI技术的蓬勃发展,虚拟偶像技术日趋成熟,在当前虚拟偶像以娱乐领域应用为主体的情境下,文章探讨了图书馆尝试引入虚拟偶像技术日常情景下的应用。阐述了什么是虚拟偶像以及虚拟偶像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林明美、初音未来、绊爱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偶像,并列举了熊本熊、东方栀子、洛天依等虚拟偶像的实际应用。同时,提供了图书馆应用虚拟偶像在读者参考咨询、品牌宣传、形象塑造、阅读推广方面应用的思考以及图书馆引入虚拟偶像的数据技术保障、人员保障、服务模式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悦 《新闻前哨》2023,(16):61-6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的多样性对于游戏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游戏中虚拟偶像的IP化也应运而生,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因素的限制,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运用仍然存在显著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信息进行广泛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对虚拟偶像的IP化为游戏产业带来的变化及其发展策略展开研究。在对英雄联盟K/DA女团这一个案进行研究后,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的IP化是对IP的进一步发展,其出现不仅给游戏提供更多的话题、热度,并且达到“破圈”效果。本文也发现了游戏产业中虚拟偶像IP存在的问题如资金短缺、IP影响力不足、“中之人”的把控等,希望对游戏产业和虚拟偶像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偶像逐渐活跃在综艺节目中。2021年10月,江苏卫视推出动漫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在节目形式、嘉宾选择、技术加持、节目内容等方面做了创新尝试。虚拟偶像综艺节目在内容生产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打造多样化虚拟偶像,提高嘉宾契合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创作者故事。基于此,打造精品综艺节目,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苏瑞竹  赵梓璟 《图书馆界》2022,(6):66-71+78
阐述虚拟偶像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场景,探索图书馆发展虚拟偶像的路径。研究表明,虚拟偶像在图书馆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阅读推广,促进非遗产文化传承以及与读者实时互动;二是形成与用户共建共享的阅读推广模式。对图书馆虚拟偶像建设路径的探索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虚拟偶像在众多场合提供优于真人的服务,可以打造有内容、有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和沉浸式多功能空间,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最后,图书馆可以利用投票来遴选虚拟偶像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黄慎泽  王俊贤 《传媒》2021,(16):51-53
伴随着虚拟现实、引擎动画、运动捕捉、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方式日新月异,基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而成的虚拟偶像日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赋予虚拟偶像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同时还不断影响着虚拟偶像的生产方式、观赏方式以及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情感认知.本文将总结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形式,探究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与粉丝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人机交互方式与虚拟偶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闫宝  畅榕 《东南传播》2016,(12):90-92
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相似文献   

9.
虚拟偶像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单向崇拜阶段、双向构建阶段,目前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虚拟偶像粉丝共创模式是融合发展阶段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该模式颠覆了偶像—粉丝的经典关系,促进粉丝内部权力分化,提升偶像—粉丝的关系黏性,使得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创造了新的营销进路.企业可以进行如下营销进路新探索:一是"粉丝共创+私...  相似文献   

10.
作为媒介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虚拟偶像从早期亚文化的边缘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虚拟偶像从早期单向模拟人类声音、外貌等特征演变到如今对人类精神特质等高层次的模仿。本文从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视角出发,审视虚拟偶像发展背后的技术引擎,从根源上分析虚拟偶像出现的必然性并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规制之策。  相似文献   

11.
虚拟偶像越来越多地流行于社交网络中,借助语音合成、3D视觉呈现、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类人化交往。这种准社会交往是否会让用户变得更加孤独?本文对643名虚拟偶像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虚拟偶像用户的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同时,虚拟偶像是代表“互联网+文化”的新形态偶像,其在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用户沉湎、资本收割、监管缺失等多重风险因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宋钰 《视听》2023,(1):131-134
技术驱动的虚拟偶像具有虚拟性特点,但其消费却延伸至现实世界并创造出消费神话。研究发现,从技术机制看,人工智能技术为虚拟偶像打造的智能化虚拟人格,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为粉丝营造的极具真实体验的沉浸感,均有效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从传播主体看,虚拟偶像通过身体的符号化与媒介化,激发了粉丝的消费欲望。从消费者视角看,虚拟偶像利用粉丝的参与、投射、巩固,在其情感结构中注入亲密感、认同感与归属感,驱动消费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姚远 《今传媒》2024,(3):114-117
品牌虚拟代言人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自诞生以来,因具有超长在线、风险可控、边际成本低等优势而受到众多品牌方的青睐。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品牌沟通模式的升级,虚拟代言人从被称作“吉祥物”的2D卡通形象升级为数字化的3D虚拟偶像。本文对品牌虚拟代言人的迭代、虚拟偶像的文化逻辑以及升级的拟社会互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探讨了虚拟偶像如何从二次元走进现实,进而在与受众的拟社会互动中为品牌带来经济效益,旨在为品牌虚拟代言人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其背后潜在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以期为国产虚拟偶像的审美转化提供启示。【方法】文章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综艺《2060》中出场的25个虚拟偶像的身体拟像进行编码。【结果】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里中老年形象的缺失,折射出现代的容貌焦虑。资本为粉丝提供了一套审美符号幻象,在阳刚与阴柔二元对立的消解中产生了新的审美理念,同时虚拟形象普遍受国外二次元文化影响较深,难以自成一格、破圈成长。【结论】我国虚拟偶像的发展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寻求审美转化启示,即加强现实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实现多元化形象交流对话,并对传统国学资源进行融合运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虚拟社会不断浸入人们的娱乐消遣生活.本文深入探讨了虚拟偶像完美形象、与受众"零"距离等特点.Z世代出生于互联网时代,长期接触互联网媒介的他们天生具有有一定的孤独感,为了丰富精神世界Z世代有着对虚拟偶像崇拜.再加之资本推动以及主流文化收编.虚拟偶像不断走红.但在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快速文化消费、虚拟形象崩...  相似文献   

16.
梁念辛 《视听》2022,(3):46-48
现今我国的虚拟偶像发展正在实现由消费符号走向文化载体、由边缘走向主流的转向,逐步褪去"小众化"的标签.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包括圈层壁垒难破、泛娱乐化在内的困境,对其实现破圈传播造成阻碍.对此,需要结合融媒体整合性、交互性的特点,从平台联动搭建全媒体矩阵、打造差异化IP以及契合主流价值观三方面发力,只有在平衡娱乐...  相似文献   

17.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18.
虚拟偶像作为新技术引领下的新兴事物,其传播展现了延伸、替代、融合和接纳的媒介化逻辑,在整个过程中带来了媒介形式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可供性视角下的"情感三层次"理论,分析了虚拟偶像的情感价值和传播逻辑,并对其"破圈"渠道和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20.
万洁 《采.写.编》2023,(4):106-108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的一个大类,正逐渐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直播的研究,而将拟剧理论应用到虚拟网络主播之中时,会发现在戈夫曼所规定的前台与后台之间存在着一个“配音演员”构成的中间地带。除了塑造形象的表演之外,对所塑造的形象的颠覆也称为一种表演。虚拟主播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资本、配音演员“表演”和粉丝“文本创造”。商业资本出于逐利限定了虚拟主播的视觉形象和官方人设;表演过程中,虚拟主播的后台不断被推向前台,从而成为对其原定形象的修补;粉丝的二次文本创造也成为塑造偶像形象的重要符号生产力。虚拟主播的形象在商业资本、粉丝和扮演虚拟主播的配音演员的互动之中得到塑造和巩固,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