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3.
黄慎泽  王俊贤 《传媒》2021,(16):51-53
伴随着虚拟现实、引擎动画、运动捕捉、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方式日新月异,基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而成的虚拟偶像日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赋予虚拟偶像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同时还不断影响着虚拟偶像的生产方式、观赏方式以及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情感认知.本文将总结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形式,探究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与粉丝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人机交互方式与虚拟偶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闫宝  畅榕 《东南传播》2016,(12):90-92
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AI技术的蓬勃发展,虚拟偶像技术日趋成熟,在当前虚拟偶像以娱乐领域应用为主体的情境下,文章探讨了图书馆尝试引入虚拟偶像技术日常情景下的应用。阐述了什么是虚拟偶像以及虚拟偶像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林明美、初音未来、绊爱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偶像,并列举了熊本熊、东方栀子、洛天依等虚拟偶像的实际应用。同时,提供了图书馆应用虚拟偶像在读者参考咨询、品牌宣传、形象塑造、阅读推广方面应用的思考以及图书馆引入虚拟偶像的数据技术保障、人员保障、服务模式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虚拟偶像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单向崇拜阶段、双向构建阶段,目前进入融合发展阶段.虚拟偶像粉丝共创模式是融合发展阶段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该模式颠覆了偶像—粉丝的经典关系,促进粉丝内部权力分化,提升偶像—粉丝的关系黏性,使得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创造了新的营销进路.企业可以进行如下营销进路新探索:一是"粉丝共创+私...  相似文献   

7.
对于K-pop偶像来说,具有出色的唱跳能力只是维系与粉丝之间关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们必须做好"偶像该做好的事",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偶像的情感劳动搭建起与粉丝的情感连接,粉丝们基于对偶像的情感,付出自己的情感、劳动和财富,而这种粉丝们认为的情感支持构成了偶像产业的重要利益来源。即偶像的情感劳动被资本征用,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姚远 《今传媒》2024,(3):114-117
品牌虚拟代言人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自诞生以来,因具有超长在线、风险可控、边际成本低等优势而受到众多品牌方的青睐。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品牌沟通模式的升级,虚拟代言人从被称作“吉祥物”的2D卡通形象升级为数字化的3D虚拟偶像。本文对品牌虚拟代言人的迭代、虚拟偶像的文化逻辑以及升级的拟社会互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探讨了虚拟偶像如何从二次元走进现实,进而在与受众的拟社会互动中为品牌带来经济效益,旨在为品牌虚拟代言人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万洁 《采.写.编》2023,(4):106-108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偶像的一个大类,正逐渐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直播的研究,而将拟剧理论应用到虚拟网络主播之中时,会发现在戈夫曼所规定的前台与后台之间存在着一个“配音演员”构成的中间地带。除了塑造形象的表演之外,对所塑造的形象的颠覆也称为一种表演。虚拟主播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资本、配音演员“表演”和粉丝“文本创造”。商业资本出于逐利限定了虚拟主播的视觉形象和官方人设;表演过程中,虚拟主播的后台不断被推向前台,从而成为对其原定形象的修补;粉丝的二次文本创造也成为塑造偶像形象的重要符号生产力。虚拟主播的形象在商业资本、粉丝和扮演虚拟主播的配音演员的互动之中得到塑造和巩固,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微博日渐普及使其成为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微博对粉丝追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平台的提供,其更以自身媒介化逻辑重构粉丝交往形式,带来新的互动模式以及交往秩序.以肖战事件为背景,论文探究粉丝社群在微博交往中的日常对话与行动逻辑,阐释粉丝群体动员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动员机制主要由局外人、情感投入与粉丝站等核心环节构成,背后则体现了粉丝群体在微博特有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12.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时代,粉丝经济为网络造星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性。涨粉、线上营销、情感变现成为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互动的主要路径,其中线上营销是重点。此外,潜藏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的负效应也需警惕。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阅读的空间隔阂,新型的数字阅读社群正在形成,阅读成为一项以技术为载体的空间互动实践。聚焦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实践中的个体、信息、情感被纳入到虚拟的信息化场景中,以互动仪式的方式实现情感凝聚与空间互动。开放性的虚拟互动打破了阅读的封闭性,数字阅读空间中的用户价值、场景价值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5.
申林  高静 《青年记者》2020,(8):78-79
互联网语境下粉丝文化的嬗变粉丝,源自英文单词“fans”,我们一般认为粉丝指的是对某一名人明星或者某一文化现象的崇拜或者追捧而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群体。网络赛博空间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和限制被彻底打破,受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门槛大大降低,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粉丝之间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使用网络空间与偶像互动。  相似文献   

16.
田华 《编辑之友》2012,(2):84-86
由于粉丝看偶像不看电影,能够在包团观影等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的宣泄,2011年“粉丝+明星+电影”的粉丝电影在国内迅速蹿红.但是粉丝电影为了满足粉丝的消费需求一味注重偶像在电影中的表现而忽视电影本身,这不仅进一步助长了粉丝的追星行为,也更削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粉丝与明星从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走向了双向互动,平民偶像和陪伴型粉丝文化日益兴盛,养成型偶像及伴生的粉丝经济成为当下被人们热议的话题.2016年至2017年,在日韩流行的偶像养成真人秀开始在我国的卫视和网络平台蓬勃兴起.本文以韩国的偶像养成真人秀《PRODUCE 101》为关注点,分析了该类节目产业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国内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从剖析媒介的消费行为出发,研究受众如何通过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影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以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互动剧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发现互动剧在模式、形式和价值上并不完美,还只停留在弱互动层面.通过受众和粉丝文化理论挖掘互动剧潜在的深层次互动价值,以增强交互体验为核心,对互动剧加以创新,增强其持久的创作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Web2.0时代以来,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交流的变化,线下的政务服务、教育购物、娱乐追星都逐渐开始被网络世界代替,网络社会的诞生使得对于受众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受众商品论"的框架,转入更为宏观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数字劳工"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网站建设者、游戏产业"玩工"、字幕组工作者,还包括在养成式偶像培养模式下为了偶像的发展无私奉献金钱、时间、精力的粉丝.在这样的娱乐产业模式下,粉丝的社交关系、个体情感、情感付出都被劳动化与商品化这一过程甚至比传统劳动产业中的劳动剥削更为醒目,本文将视角放在养成式综艺网络粉丝社群内的数字劳动现象,关注粉丝劳动背后情感如何被商品化,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分析数字劳工在粉丝群体中的呈现以及粉丝在其中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