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一位富有成就的诗人。杜家是魏晋至唐数百年来的高门贵族。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他的祖父杜佑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作宰相,煊赫一时。杜牧的堂兄杜悰又在武宗、懿宗两朝作宰相。他家世显贵,才华亦高,不过仕途并不很得意。在那晚唐多事之秋,受着时代风云的影响,他在作品中颇能揭露时政的腐败而同情民生的疾苦。《阿房宫赋》是杜牧早年的成名作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赋是一种文学体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说明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最初的赋,在形式上,几乎跟《楚辞》一样,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  相似文献   

2.
<正> 汉赋与先秦文学的渊源关系,是深远而广泛的,就是说,汉赋既受到北方《诗经》、南国《楚辞》的影响,又受到中原诸子散文的影响。因此,清理汉赋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了解汉赋对统一南北文化所作的贡献,进一步地认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拟从汉赋与诸子散文、楚辞、诗经三个专题进行讨论。本文就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略陈浅见。汉赋的名称与诗经研究汉赋首先涉及到的是赋体名称的来历。这还得从汉赋作家说起。西汉刘向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见《文心雕龙·诠赋》引语),东汉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之说影响最大,后世论者据此而提出赋的名称是来源于《诗经》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 ,辞赋往往并称 ,或者说混称。这一现象自汉赋产生之日始便存在了。如《汉书·王褒传》 :“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 ,小者辩丽可喜。”《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汉书·扬雄传》 :“赋莫深于《离骚》 ,反而广之 ;辞莫丽于相如 ,作四赋。”后世虽有人加以区别 ,然二体仍难以区分 ,因此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总结说 ,辞赋二体 ,“厘而为二 ,殊多纠葛 ,故多数作者和研究者仍多以辞赋连称或以赋统辞”。这是由于楚辞在东汉逐渐走向式微 ,汉以后的辞赋研究大体是以赋的研究为主 ,于是有关楚辞体的声…  相似文献   

4.
贾谊为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汉书·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今存五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楚辞》载有《惜誓》,《古文苑》载有《早云赋》、《(竹虚)赋》。而《(竹虚)赋》残缺甚多。这些骚体赋是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直接影响而于汉初刚刚形成的一种赋体,它是汉赋的雏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6.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可见赋、比、兴,尤其是比、兴两法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因此弄清赋、比、兴的含意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后来研究《诗经》的人将它概括出来,并作了各种解释。《周礼·春官·太师》有“六诗”之说,《毛诗大序》则称“六诗”为“六义”,这就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此后,“六义”的称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但《周礼》和《毛诗传》对“六义”之间  相似文献   

8.
汉赋散论     
刘彦和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以汉代大赋而言,则“受命”谓其承袭《诗经》风喻的义旨;“拓宇”谓其扩展《楚辞》华(?)的体貌。于是汉代大赋便以其风谏的内容与宏丽的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飞沫腾波,掀起一个光采眩目的浪花。并以它高滔振扬、伏演冲荡的力量,推动和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或是欣赏的角度来看,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风楼雨窗,讽读萧《选》,小有陈怀,以  相似文献   

9.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10.
从《诗经·桑柔》:“忧心殷殷,怀我土宇”,到羁留台北的于右任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涉及怀乡的内容和以怀乡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从未间断过。《楚辞·九章》的《哀郢》中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说鸟要返回它的故乡,狐狸死时头要向着山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思是说胡地的马到了南方依恋着北方吹来的风,南方飞到北方的候鸟要在南枝上筑巢。  相似文献   

11.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这也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要求同学们一定全面、深入地掌握。 (一)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中的精华就是民歌,而这些民歌皆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情由衷发的触景生情之作,因而,毫无矫揉之态和雕琢之痕,而是浑朴自然、一片天籁,具有纯真之心的纯真之美,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具有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对事物直接地陈述描写。如《幽风·七月》《邶风·静女》、《王风·君子于役》等。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13.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4.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一种说法认为《怀沙》即怀沙石自沉。有几位楚辞研究者持这种观点:朱熹《楚辞集注·怀沙》题解:“言抱沙石以自沉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怀沙》:“怀沙者,自述其沉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  相似文献   

15.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16.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17.
瞽善听,聋善视。旧说多以瞽为乐官之职。《国语·周语上》有“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其中瞽、瞍、嗉皆为目疾之人,如《诗经·大雅·灵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九歌》中的“山鬼”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不一。旧注认为是鬼怪。洪新祖在《楚辞补注》中说:“《庄子》曰山有夔,《准南子》曰山出 阳,楚人所祀岂此类乎?”夔是古代传说的怪物,“木石之怪曰夔、魍魉”。(《国语·鲁语下》) 阳(亦作枭阳)即狒狒,“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尔雅·释兽》)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引用《国语》的话认为是木石之怪。林云铭《楚辞灯》曰:“按山鬼即《庄子》所云山有夔之类,如俗所谓山魈是也。”山魈或以为鬼怪,或以为猴。王夫之《楚辞通释》也将其视为猿类,曰:“旧说多以为夔、枭之类…  相似文献   

19.
“黎民”古指平民百姓。为何百姓称“黎民”,有三种说法。一说“黎”是众多之意。《诗经·大维·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  相似文献   

20.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