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杂志创刊在一九三○年,那时我是个初中三年级学生。我对《中学生》的印象很深。它创刊时,我就是它的读者。五十多年前它的创刊号封面,我还记得。我很早就在《中学生》上投稿。那时《中学生》上有《读者之页》的栏目,我在那个栏目里投过稿,写的什么题目,用的什么名字,记不起来了。《中学生》是我的老师。我从《中学生》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有文化的知识,又有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上期的《新书谈片》我谈了邵燕祥的《旧信重温》,因为它别出心裁;这回又来谈一部书信集《现代作家书信集珍》(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6月版),也是因为它别出心裁。《旧信重温》是以邵燕祥为靶心的四面八方书札的集结,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的质量、创新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58年悠久历史的《中学生》杂志,在当代报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以其正确的办刊方向,较高的质量,不断创新的专栏,丰富多彩的活动,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学生们把它叫做“良师益友”,教师们说它是“正派的刊物”,家长们说:“让孩子看《中学生》,我们放心。”昕到这些反映,我作为《中学生》杂志的一名编辑感到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在这块园地上,我和同志们一起已经耕耘了8年,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下面,我谈谈编辑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我是略阳县公安局的业余通讯员。自1977年秋开始写稿。不过,要说取得较好成绩的时期的话,还要算近两年了。这是因为我“拜”了《新闻知识》这个良师,它使我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杂志已经出到二百期了,二百是一个相当大的整数,因此本杂志编辑部同人就觉得在这一期上有写一点纪念文字的必要,并且大家拟定题目,分别担任写作。派给我的题目是“《中学生》是怎样创刊的?”要说《中学生》的创刊情形,就不得不先来谈谈《中学生》的前身《新女性》杂志。原来当开明书店于民国十五年创立的时  相似文献   

6.
我的编辑生涯是从《中学生》杂志开始的。抗战胜利后,我刚进杂志社,主持编辑工作的傅彬然先生就谆谆教导我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读者,想到杂志是办给中学生看的,发表的文章要符合中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三句话讲的都是读者对象。我当时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上中学时,我就爱看《中学生》杂志,自信对中学生读者还是有所了解的。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才逐渐体会傅先生这几句话中的深意。任何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杂  相似文献   

7.
闫怀海 《军事记者》2008,(10):51-51
寒来暑往,我与《军事记者》相知已有10个春秋了。第一次和《军事记者》邂逅是因为我参加了军报新闻函授班,从此与它不弃不离。至今仍记得初次看见《军事记者》(当时叫《新闻与成才》)的情景,文书递给我一个大牛皮纸信封,我小心翼翼地剪开信封之后,看到它落落大方的模样,很快就被它质朴无华的外表和丰富实用的内容所吸引,爱不释手以至几近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是一个起点很高的杂志,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生办单位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于,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定位于“网络传播”这一新兴领域的专业杂志。我个人以为,《网络传播》这一品牌具有一种与生惧来的价值。但需要更好地培育、发掘与拓展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9.
评《明史·艺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原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设项编制《全国古籍总目》,北大图书馆承担了经部的任务。我具体负责查考著者生卒年。在查考明代著者时,《千顷堂书目》(以下简称《于目》)给了我很多帮助。我深深地体味到,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其书目本身。由此,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爱屋及乌吧,进而对以它为基础编制而成的《明史·艺文志》(以下简称《明志》)也颇为留意。但我发现,有关《明志》的论述不多,多是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的散论,全面性的评述更是凤毛磷角。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古代学术历来重创始而轻转录;另一方面大…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日记     
这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中学生的日记,出自于青少年时代的我的父亲。当完成了《逝去的花季》选编后,我心中并未感受到应有的轻松和舒畅,而是充满了怀疑与期待相交杂的忐忑不安。日记记载的是父亲中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与所思所想,坦要面对的却是新世纪的孩子,要接受属于另一个几乎截然干同的世界的孩子的检验,这是最重要的一关,它能否成功通过而展现出它本来的价值呢?我自己早已走出了青少年这个行列,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是与我相差了整整一代(如果十年为一代的话)的孩子。我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肯定自己了解他们的快乐与苦恼,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11日,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拍摄的《一张鲜血凝成的照片》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这个搞了近10年文字的记者获此殊荣,真是莫大的喜悦.我所在的《宝鸡日报》为此发了消息,一时间.同事前来道贺,朋友前来道喜,大家都庆贺这份来之不易的收获。说实话,我抓拍的歹徒抢劫乘客钱财的照片能获大奖,既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说它预料之中.是因为它凝固了震惊全国的“3.12”事件的历史瞬间.说它预料之外.是因为这张照片的拍摄技巧、用光等摄影技巧、照片制作显得很不理想,所以,它在《人…  相似文献   

12.
我之所以将《吴门才子》和《扬州八怪》这两本书连起来读,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是清代文坛和艺坛大师的一些故事。《吴门才子》中的趣闻发生于明代的苏州。书中的《唐伯虎的传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春节前,中国标准出版社的"编辑作者常用手册系列"又出了两种新书,其中一种为《常见语言文字错误防范手册》,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一本实用书。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它基础性通用性强,适用于各个学科的编辑工作。二是因为它侧重于解决编辑质量中的"硬伤"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大多涉及编校质量掌控中的关键环节。三是因为主编周奇先生在中  相似文献   

14.
我常为一些报刊的文学副刊撰稿,更多的时候是仔细阅读它们。在众多的报刊中,《浙江青年报》隔周五的“读书·文学”版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因为我尚属青年,对专为青年所编的文学副刊自然关注,但更主要的是被它颇具特色的内容和安排得当的形式所吸引。  相似文献   

15.
靠语言存活     
我是《大家》编辑部的一名编辑,我喜欢这本用黑颜色装帧成册的刊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喜欢它是因为有众多的用汉语写作的人会填满它里面每一页空白。另外,我还喜欢生活的空间和事物的  相似文献   

16.
我不懂收藏.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从我手中溜走.有时会感觉非常遗憾。但有一片小纸我至今珍藏.它就是11年前上海新民晚报《漫画世界》转寄给我的一张汇款单复印件。我之所以把这张不起眼的小纸保留至今.是因为它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应邀来到南京图书馆为诸位宣讲《红楼梦与南京》这一专题,一是因为这是我30年来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主攻方向而自成的一家之言,很希望能有机会得到大家的关注、批评和指教,今天的宣讲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二是因为今天我们在南京图书馆新馆开讲,这里就是当年曹雪芹诞生的地方。但我也有一点顾虑,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乡音难改,担心会影响诸位的听觉。这只有请诸位谅解了。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8.
我与企业报     
我第一次结识企业报是1986年7月。我结识的第一份企业报是《华北制药报》。我与企业报结缘是因为它把我的数百字稿第一次变成铅字让我欣喜若狂,并且一直激励我至今。我与《华北制药报》结缘的过程最先是自发地投以“秋波”,后来做了业余通讯员、特邀通讯员,再后来便被聘为特邀评论员,这一“结亲”便12年有余。12年的亲亲疏疏,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品味过。一个由理科院校毕业  相似文献   

19.
我爱出版     
《现代出版》2011,(3):F0003-F0003
爱上出版,是因为爱书,确切地说,爱书中的内容。 当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就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在图书馆工作,整天与书为伴,整天泡在书中,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那个“书荒”时代大多数学生的梦想吧。记得读研究生时,曾经为寻找一本名叫《欧洲家庭史》的图书,与同学骑自行车冒雨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包括出版该书的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后来得知,该书尚未出版,我们看到的信息仅仅是预告。  相似文献   

20.
要学会捕捉     
我不敢掠美。我写的《他、她、她》一稿获奖,应当是孝感报编辑的功劳。编辑善于为他人作嫁衣,也乐于为他人作嫁衣,才使我这稿子漂亮起来《他、她、她》发表之后,稿中的主人公收到省内外的大量来信。全国有许多学校把它列为阅读教材。更有趣的是,福建省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中学生的考试题目:扩写成记叙文,改写成散文。专家的评价是:“没有空话套话,而是用生动的事实、朴素的语言、精巧的布局、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