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温济泽,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党中央决定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进行重大改组,新华社原属编辑科的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通称"口播部"),加强口头广播宣传。温济泽被调到语言广播部担任主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2年(1946~1958)的新闻广播宣传生涯。由于当时国内时局不断地变化,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经历了从延安到瓦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和阐述音乐广播人的一组回忆文章的基础上,道出了上世纪80年代音乐广播鼎盛时期呼唤和催生《广播歌选》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了刘歆"媚莽助篡"和"擅改家法师传"的历史背景,认为不能据以诋毁刘歆的人格,更不可据以审度<七略>.  相似文献   

4.
1940年12月30日的傍晚,一个庄严、自豪的声音,从中国人民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里,飞向辽阔的天空,响遍神州大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全国广播同仁齐聚一堂,共叙广播深情,共谋发展大计,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发祥地延安的广播人,我备感荣幸,无比自豪。六十九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西北王皮湾村的石窑洞里传出震惊世界、响彻神州的第一声。从此,革命圣地延安上空这道红色的电波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鼓舞士气的号角、教育人民的法宝、打击敌人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二战中整体战争的形态,决定了广播在社会动员、形成舆论、激发民族情感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战场,以延安新华广播为代表的中国广播同样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在分析二战媒介与战争关系的图景下,阐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外宣传的发展,并开创性地将延安新华广播与二战时其他国家地区的广播进行了对比,通过解析广播与意识形态、大众结构的关系,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二战视野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7.
"大家小书"系列,是一套文史类学术普及读物,收录现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编辑过程中,编校者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做到不擅改,改必有由有据,实现了"保真"、"求真"的良好效果。在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上,力求统一中寓变化,以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8.
书香     
《陕西档案》2014,(1):55-55
《延安延安》作者: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延安延安》摄制组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延安延安》是央视一套即将推出的同名电视图书扩容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凭借136位讲述者的集体回忆、150万字的采访素材,以及长达20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中央红军从进入陕北到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问,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诞生于延安的人民广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播》(月刊)杂志是一本研究广播理论、广播业务和广播业态规律的公开发行出版物。从1993年7月创刊起,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寒来暑往,20载辛勤耕耘。这本杂志承载了广播人对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希望与梦想,记录了广播人在逆境中探索、在期盼中前行的感悟与思考。为了记载这20年留存在记忆中的一件件难忘的事,2013年5月7日,《中国广播》杂志召集曾经领导或在杂志工作过的部分同志进行座谈,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实录的方式,将座谈会主讲人的发言进行了整理,记载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0.
康庄 《今传媒》2011,19(1):71-72
本文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发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建成以及工作和贡献进行了研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距离延安城以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开始第一次播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台、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出色地进行宣传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无线电广播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解放日报、新华社撤离延安前后的这段史实,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是永放光辉的一页。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正处于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党中央的重要舆论工具,《解放日报》对当时革命斗争所发挥的巨大动员、鼓  相似文献   

12.
1940年12月30日,夜色笼罩着神州大地.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了一个响亮的、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捅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声音向全中国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了。这声音冲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把真理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13.
正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日报     
《采.写.编》2008,(1):F0004-F0004
延安日报是中共延安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市唯一正式公开发行的报纸。延安日报前身是原中共陕北区党委的机关报—《群众日报》。1950年,在些基础上创办了延安地委机关报—《延安报》。文革期间曾停刊,1979年4月10日复刊,为四开四版周三刊,1992年改名为延安日报,四开四版周六刊,1998年改为对开四版,并实现了激光照排,编采网络化。  相似文献   

15.
庞亮 《中国广播》2007,(1):31-33
2006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6周年纪念日。近几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广电系统的许多同志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时都要抽时间到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去瞻仰“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参观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的旧址——两孔石窑洞,从中感受延安广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发扬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努力办好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6.
"到延安去"是延安时期热血青年顺应历史的科学抉择,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将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延安时期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一封受害者的公开信,让延安城管“跳脚踩头”事件再次引发热议。公开信中称,“在这个事件中,打人者固然不对,但客观地说,我也有一定责任”,希望广大网友“不要因为这样一个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网友和媒体普遍认为,打着官腔的公开信并非出于刘国峰本意,而是当地政府事后危机公关的举措之一。“跳脚踩头”事发后,我前往事发地点延安,期望能还原事件,从而在网络间标签式的舆论纷争中,提供一点有史实意味的故事和思考。对于公开信,我也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1940年12月30日,一个清晰、坚定、振奋人心的声音从延安西北19公里王皮湾的窑洞中传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新中国的人民广播事业就从这战火纷飞、艰难坎坷的局势中诞生。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新闻工作群众观,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构成的重要内容,而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其灵活、创造性的运用,在我国新闻实践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笔者主要通过史实,分析毛泽东新闻工作群众观的成因和实践方法,旨在为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从业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时光如同流水,转眼之间,65年就过去了。1940年12月30日晚上7点钟,从延安的一孔土窑洞里,发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响亮呼号,真实地报道国内、国际的新闻和评论。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