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家乡,是一个好地方,是一个美得醉人的好地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我心目中的美丽家乡。家乡,一年四季都会吹来不同颜色的风,他们有着差异很大的脾性。有时她温柔可亲,有时她刁蛮浮躁,有时她柔情似水,有时她多愁善感……不同的脾  相似文献   

2.
如果问单位门口的保安,每日见得最多的是谁,没准他叫不出我的名字,但会指着我说:“就是她。”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白天在报社门口“蹦”进“蹦”出,闲暇时则带着女儿在门口转进转出遛达。 女儿是一剂催化剂,有了女儿,忽然如同换了一个人,原本无忧无虑有时也无病呻吟的女儿腔转  相似文献   

3.
“文革”中的山阴路其实,“文革”期间横行一时的“成分论”或为“血统论”,并非始于“文革”,而是在大饥荒刚过去的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文革”期间只是愈演愈烈的大爆发而已.“文革”前,住在我隔壁一个冯姓同学的姐姐从小学弹钢琴,而且刻苦程度在那年月很是罕见.我小时候因为多病,小学时期基本没怎么去学校上课每天清早我在她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醒来,晚上又在她抑扬顿挫的琴声中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乐曲.但是因为她的父亲1957年被错划为有派,所以专业成绩再好也进不了音乐学院.此人“文革”后去了美国,博上毕业后成了一家著名乐团的独奏演员.  相似文献   

4.
也许没有成家立业的人体会不到,如果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番成绩,那么除了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鼓励外,给你帮助最大的就是你的妻子。我在基层当了15年的“土记者”,与妻子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以来,凭心而论受益颇深。静坐细想,妻子虽然只有中专文化,且不善言辞,但在我从事新闻写作的道路上,却称得上是一位“良师益友”,她有时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田;有时则如一枚带刺的玫瑰,让我在刺痛之余,对人生事业追求多了几分感悟,添了几分清醒。“知夫莫如委”,同样,“知妻莫如夫”,天长日久,我把妻子对我的帮助总结成为“三个…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界》杂志刊载了《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一文,说到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去采访时,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橱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她写过的曹雁,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晚上就和老郭睡在一个被窝里,曹搂着老郭撒娇说:“我没有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界》杂志刊载了《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一文,说到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去采访时,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橱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她写过的曹雁,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晚上就和老郭睡在一个被窝里,曹搂着老郭撒娇说:“我没有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7.
拧开笔,打开采访本,正儿八经采访了,而往往抠不出满意的材料。可有时与人闲谈,却无意间创出“乌金”来,回想从事通讯报道工作两年的实践,就每每有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1990年初夏,我回农村看望母亲,姐姐也来串门,她很健谈,她说我们种田不用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落谷,小喇叭会喊会教呢。“小喇叭教你种地”,我  相似文献   

8.
眼下,正值报刊发行大战如火如荼。我们的报纸占多大市场份额?读者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报社决定把编辑记者“撒”出去,卖一期晚报,搞一次“火力侦察”。作为报社领导之一的我,也品尝了当“老报童”的滋味。我领了20份《襄樊晚报》,到襄樊西城5个卖报点叫卖。那天下午3点左右,我到襄城鼓楼商场门前叫卖。因没5分钱找,我只收4角钱卖出去一份《襄樊晚报》。一位80多岁的白发老奶奶见我这干部模样,指着我厉声问道:“你一月几百元工资也卖报,抢我的生意呀!?”我连忙上前解释,并询问她卖《襄樊晚报》的情况。她不客气地说:“你们的报纸来得晚,有时下午四五点钟到,有时第二天上午到,一天只卖十多份。”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杂志中,我特别喜欢《新闻爱好者》。她栏目多,形式新,信息量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我视之为“珍宝”。每当这本杂志一到,我就爱不释手,不管工作多忙,每个栏目都要认真地看,与刊物结为亲密朋友。我在1986年初走上领导岗位后,在实践中体会到,写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管是作报告、讨论、研究、总结、汇报工作等等,其效果如何,除了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外,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笔上功夫”.以前,我曾一度苦于笔头拙劣,工作有力不从心之感。自从认识《新闻爱好者》后,她的名字就刻在了我的心上。她帮助我获得了写作功能,进一步做好了领导工作。我也成了新闻写作爱好者。有时,我和通讯员们一起讨论分析“读者评刊”、“新闻写作入门”、“通讯员园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11.
在熟悉一些漂亮姑娘之前,有时会听到一些关于她们的江湖传说。 中学时代,班里有个F姑娘,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灵动俏皮的萌妹子一枚。在传说里,F姑娘却是个“大姐大”似的人物,带着一帮小痞子叱咤风云,会因为另一个桀骜的姑娘不屑地看了她一眼而气势汹汹地找人“修理”她。我信以为真,后来和F姑娘同班很久,才慢慢觉得,完全不像老大的模样啊,她只是个美女学霸而已。  相似文献   

12.
人如其名,生活中的她,没有时髦华丽的外衣,没有矫揉造作的言行。在交谈中,秀雅平实的她不止一次地说出了自己生活工作的理念:“在浮躁中追求平淡,在平淡中追求真我。”一、平中见奇———踏进机遇的大门安徽和江苏交界处的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是她的家乡。平凡而普通的父母养育着她姊妹五人。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五朵金花”中排行老大的她特别知情达理,一言一行都要给妹妹们做出个样子,有时还要履行起爸爸妈妈的职责。受多种条件制约,理想和现实总会产生距离。梦想考进名牌大学的她走进了一所大专学校的英语专业之门。毕…  相似文献   

13.
妻子的期盼     
妻子十分关心我的身心健康,但更关心的是我的报道工作,她期盼着我多写稿,写好搞,多见报。我是河南省新密市人武部报道员。妻子从事商业工作。她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整天忙忙碌碌,但总惦记着我的通讯报道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询问我,又见稿了没有,总共见了多少篇,比去年同期是多还是少。当得知中央级报刊又刊用我一篇稿件时,她就会在下顿的餐桌上多妙几个菜以示慰劳。有时,我在家加班写稿,她就早早地安顿孩子们睡觉,以便我在安静的房间里专心地爬格子,有时写到深夜,她就悄悄地起床,打上~碗荷包蛋端到我的面前……妻子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陈薇 《新闻天地》2011,(12):53-54
多年来,深圳市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时常在两种遭遇中游走:她被信任、被感激,是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贵人”;有时,她又是“不吉利的人”,一个傻子,一个添麻烦的多事者,而她也在生死之间.感受着器官捐献制度的困扰.与人情世故的纠结。  相似文献   

15.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0,(38):22-22
“我总是一看到吃的东西就想买,尽管有时并不需要。因为曾经生活在一个物资短缺的社会中,你会尽你所能把看到的弄到手。”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她现在仍无法改掉在东德生活35年养成的一些旧习。  相似文献   

16.
广告是什么,"她"能给我带来什么——20年前,我不知道。就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却已把我们合为一体,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如此清晰的印记。"她"的莫测带给我夙兴夜寐的辛苦,"她"的压力带给我辗转反侧的思虑,有时想想,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17.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18.
《娃娃歌谣》,分《动物篇》、《植物篇》、《物品篇》、《自然篇》,共四册。当我把这四本印制精美的书带到家里的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就立即念起来,念得喜上眉梢,有时还手舞足蹈,并连连喊我:“爷爷,爷爷!我该给您听!”显然,她是喜爱这《娃娃歌谣》的。 晚上,  相似文献   

19.
我为一家杂志写了篇议论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章,发表以后颇得一些人的认同。没有想到这位主持人会到这家杂志社说,“有些文章”是“从求异思维出发写出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充斥不实之词乃至人身攻击”,而且给她带来了“痛苦”。“带来伤害”、“精神难以承受”。我并不想就其言之“能指”、“所指”作具体的辩白,我想以此为发端谈谈媒介人物与媒介批评的问题。现在的媒介批评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精英化理论层面,一是大众化通俗层面(或曰“群言式”批评)。有时被批评一方处于特殊的中心地位,有深度的理论批评虽有真知灼见,却往…  相似文献   

20.
在哪儿发现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人找物,最欣喜也最无奈的感觉恐怕莫过于此:“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咱这些当记者的有时也真像“跑街先生”,老在茫茫人海中逡巡,寻寻觅觅,不怕天下事多,就愁三日无事,逮着条大鱼便一窝蜂似地死命炒,就怕找不到抓不牢“热点新闻”。其实这“热”与“冷”总是相对的,华山一条道固然不错,但天底下还有句老古话“条条大道通罗马”教人为人处世行路呢。须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前提是首先得踏破铁鞋。新闻固然不会重复,但再千姿百态从采访角度讲总不外乎两大类:“我找它”与“它找我”。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但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寻觅精神和寻她个千百度的实践,好新闻将始终难和你结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