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着一把吉他,在城市随心所欲地流浪,然后在合拍的地方与时候,或忧伤或高亢地唱上一首适合表达心情的歌……很多人的印象里,"流浪歌手"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文艺范"。这样无拘无束、独立自我的生活,从来都是藏在青春里不曾醒过的梦。更何况,还有庞龙、陈楚生、西单女孩、旭日阳刚这样的歌手示范,他们都曾有过流浪歌手的经历。做一名流浪歌手,是许多喜欢音乐的"文青"都想选择的一种生活,包括很多"90后"。就如一句话说的一样:"生活可以很文艺,文艺却不一定是生活。"在文艺、流浪、唱歌、生活之中,他们的真实状态,又有多少是想象的模样。"螳螂"、"何必"、"卑微"和"下辈子见",是4名"90  相似文献   

2.
《奥吉.马其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犹太青年奥吉为了寻找他"足够好的命运"而漂泊的一生。故事是以双重流浪的形式构建的,一层是身体流浪,一层是精神探索。小说反映了贝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即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文章旨在对奥吉的双重流浪进行分析。通过对贝娄流浪情结来源的研究,揭示奥吉漂泊探索的驱动力量之所在。同时,从犹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对奥吉没有终点的旅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流浪,本来就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流浪街头,是诗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浪漫,唯美,心酸,困苦,是避免不了的,只有勇者敢于尝试这种生活。流浪是一种肆意的漂泊,过程和结果都难以预测,唯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状态的人才知道人间的苦乐欢笑。在笼子里桎梏久了就想出去走一走,释放一下内心的压力,那时候便向往流浪,内心彷徨,想跳出固定的生活圈子。  相似文献   

4.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物质困窘、耿介率真、愤世嫉俗、毅然奋行是其小说中飘泊的共同特征,离去一归来—再离去是他们共有着的一种行为模式。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漂泊形象既凸现了郭沫若鲜明的创作个性,又表现出其坚韧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People他们我最喜欢的人是宗萨仁波切,他在《正见》的扉页里写道,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如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在这世间流浪漂泊的人,我们才更应该勇敢地去感受生命的深度和广度。——郝阳洒脱、率真、朴实,眼前这个不施粉黛的"80后"姑娘,很难让人和精明、干练、沉稳的金融精英形象  相似文献   

6.
<月出>是一部内容紧凑的戏剧.在有限的时间里,演员想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变化,仅仅靠语言表达是远远不够的.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为什么原本要追捕流浪歌手的中士选择了帮助他.在戏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动作,它们蕴涵着大量微妙的含义,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告诉我们戏剧里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通过对主人公警官和流浪歌手动...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田汉开始了他的上海时光,田汉和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现代都市文化对田汉实验话剧的接受、租界体制下南国社话剧运动的开展、移民城市中流浪漂泊的波西米亚风格、左翼浪潮下话剧探索的现实转向这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对田汉早期话剧探索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田汉在上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活动,也为中国早期话剧中浪漫感伤与客观写实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晨 《中文自修》2008,(5):26-27
地铁里,流浪歌手低声哼唱。我站在他旁边,竟不知他唱了些什么,我的思绪太缥缈,地铁里的灯光太耀眼。眼前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他们来自哪里,将去何方,于我,永远是未知。  相似文献   

9.
张炜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他的几乎每部长篇中都弥漫着浓厚的流浪色彩,并且几乎都遵循着"漂泊——栖居——再漂泊"的轨迹。文章着重论述了这一流浪轨迹,并对这一轨迹的各个环节的成因详加论述,最后对这种流浪的出路予以简单归总。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当代文学中的流浪意识,深具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这种理想主义的流浪意识作为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可以追溯至"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在知识青年中造就的深刻而苦涩的怀疑精神.北岛的经历与作品是这种流浪意识的典型表达.北岛前期诗中坚定的怀疑和否定的精神酝生出思想与精神的流浪,带有在精神上寻找出路的迷惘感、漂泊感以及理想主义式的悲剧英雄色彩.其去国之后的流浪则带上了一种焦虑感和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代流浪、迁徙、漂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延续,最后凝结成一种高尚的民族情结.因此,回族题材小说则成了张承志小说创作中一片绿洲,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汉、伊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体悟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递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2.
呐喊的青春     
《初中生学习》2007,(8):30-31
17岁男孩不倒霉和他的朋友Why是一所寄宿制"贵族中学"里两个有名的"双差生",因为不堪忍受校园里的死气沉沉和老师的老生常谈,在一个炎热的中午逃出学校,去燕庄寻找一群声名远扬的流浪艺人.燕庄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天堂,那里有他们崇拜的流浪艺人,有最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的解放、自由和尊严的摇滚乐.在他们的想象里,那里充满了平等、友爱、真诚和阳光.  相似文献   

13.
小猫伊咪是一位流浪歌手。他带着一把弹了多年的老吉它,和一个迷过许多人的好嗓子,四处流浪。他想把他的歌唱给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听。 寒冷的冬天来了,雪花像小蝴蝶一样一片片从空中飞舞着下来,给大地盖上了一条洁白的毯子。 伊咪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他想找一座小房子休息一下。  相似文献   

14.
人生总有几次漂泊,流浪,在途中不仅能收获美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感悟。艾芜先生的《南行记》以他自身亲历边陲之地的游行为底蕴,展现了一幅风景瑰丽奇幻,人物潇洒不羁的南疆风俗世界。  相似文献   

15.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6.
再见扎巴依     
<正>大年初一那天,达吾然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是他的背影,前面是一片汪洋大海,附带一句:"我终于看到了大海,那真的是与沙漠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海浪声让我回想起了童年的快乐。"我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十年前就看过了。确实,对于新疆的孩子来说,一定要看一次大海,沙漠并没有海浪的声音,少年总是需要海的温润才能知道沙漠的心声。一达吾然是哈萨克族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更确切地说是一名流浪歌手,他从小西门的通道一直唱到了六  相似文献   

17.
四季的浪漫     
时间的幕后,四季的话剧在周而复始地上演,而始终不变的,是关于浪漫的话题……(一)春的浪漫雨滴拍打着古老的情歌,在寻找昔日的情人——那棵红顶的小草。一看见了她,便急急地扑上前去,顾不得旅途的奔波。他用心轻吻着她,是的,轻吻,害怕惊醒她那带着秋日残香的梦。终于明白春雨为何温柔缠绵——他在守护着他的情人的梦。红顶草终于被这熟悉的歌儿唤起,刚要拥抱,却羞涩于还未梳洗,便背过脸去,在春雨中重新沐浴。于是,风和日丽。春雨呢?早化做一滴晶莹的露水,落入他的情人的怀里。风儿,小心!别打扰了他们温存的私语。一冬对于他们如隔几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人们     
荷马一生困窘,他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荷马生前曾经流浪乞讨,见到他就驱赶的七座城市,千百年来一直在为荷马的出生和死亡地争论不休,牵强附会地列出许多物证,争相说荷马属于自己的城市,自己才是荷马的故乡。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  相似文献   

20.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