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化维山古墓壁画图像属梅山民间美术文化的典型内容。长期以来,梅山蛮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成了一种“梅山教”。对于梅山墓葬美术而言,也是得到“梅山教”的支持,其魂魄信仰既包括了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也包括了对相关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上下分层的图像配置方式表达了梅山人的世界观和对伦理的认知,维山古墓壁画从图像的内容和形式层面上看承载着一种宗教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生活方式及多元族群产生了独特的宗教.发祥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教融合儒、释、道、巫等多种元素,创立了谱系相当复杂的众多神灵鬼怪,形成了独特的梅山神系.它的特点是多神共存,兼容并蓄,追求性爱,不分尊卑高下,一律平等.梅山教整合多元族群,使得"梅山"成为一个文化标志符号,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梅山文化是历代湖湘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在“梅山”大地上共同创造的文化形态,其覆盖区域包括以今天的湖南新化、安化、隆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并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这一文化形态展现了人类文明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手工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融信仰、技能、艺术、风俗、道德为一体,保存了梅山地区古代文明的丰富信息,是当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文明活化石”,其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步苗族地区的山民们自古以来普遍喜欢捕猎。常年放索装套、围山打猎的半职业的老猎手们。虔诚地信奉梅山教。都在堂屋家龛上或土地龛里置有倒路梅山张五郎的神像,对翻坛倒洞,游山打猎的祖师爷张五郎敬奉最勤。手头掌握关于梅山教的原始资料也最丰富。据他们介绍,梅山教有36咒诀、72手诀、64卦、72锁、24符、24讳。 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乌丙安说:“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  相似文献   

6.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梅山文化研究若干问题臆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类型的地位已基本确立。但是一些基础性根本性课题,例如“梅山”正名的问题,“梅山文化”定位的问题等,目前尚研究不很充分;而进一步加强研究思想研究方法里诸方面的修养,仍是研究者同仁须认真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梅山文化是梅山民众在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它既具有明显的“蛮夷”文化的特性,又具有丰富的“和乐”文化的特质,其主要表现为:凡事随遇而安,懂得放下;为人处世更要懂得谦让与恭和、包容和仁爱;与家以和而兴、与人以和为贵、与物相生共荣、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梅山“和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和梅山》,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和梅山》的搬演形式有请神、祭神、领兵与差兵,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它主张神人平等,突破了佛道教派神为至上的桎梏,同时使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梅山傩面具是梅山傩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标识。我们可以从梅山傩面具的起源和变迁、分类、特点各层面揭示出梅山文化的生命灵魂崇拜、自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3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由此制定4个市场开发策略,即开发制作梅山傩面具工艺品、规划建设梅山傩面具博物馆、创作具观赏性的实景演出大戏、还原真实的梅山傩文化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11.
梅山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 宋代之前,湖南省湘中有一块广袤的山地,称为“梅山”。在梅山生活的人民,被统治者诬为“梅山峒蛮”。实际上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反动统治者对瑶族的歧视、镇压、封锁,这些少数民族不屈不挠地进行了反抗斗争,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产生了独特的梅山文化。 我在安化生活了数十年,从史二十年,对梅山文化有所接触,有所了解。现对梅山文化  相似文献   

12.
梅山文化,是中国古代南蛮文化系中的一个分支,它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而著称于世。而梅山神鬼崇拜,则是梅山文化的重要标志。据《宋史·蛮夷传》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则长,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熙宁五年(1072年)始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二县。其辖地相当于今安化、新化二县和冷水江市全境,以及溆浦县、隆回县、新邵县、涟源市各一部分。古代新化称为上峒梅山,安化称为下峒梅山。笔  相似文献   

13.
《娄底师专学报》2013,(1):F0003-F0003
一、梅山文化研究中心 概况1999年,原娄底师专成立校级“湘中人文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梅山文化研究所”,挂靠中文系;2011年4月,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挂靠科研处。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  相似文献   

14.
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郎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梅山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据古籍记载,史称“梅山蛮”的古代民族就居住在湘中的雪峰山脉一带,今邵阳、娄底、益阳、零陵一些地方即为“梅山蛮”活动地  相似文献   

16.
湘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很突出的民族特征。在同一种文化现象中,民族间由于生产、生活、习俗的差异,其表现方式也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梅山文化的诸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从民间传说看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梅山,是湘西土家、苗、汉等各个民族共同信仰的猎神。土家族称梅山为“梅嫦”、“媒山”或“梅山阿打”(1)。土家族敬的梅姐是女神;苗族、汉族敬奉的梅山是男神,在性别上  相似文献   

17.
梅山教以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祖师,传承的是傩术与法术,与用于狩猎的梅山巫教没有渊源关系。从师公唱本和传说分析,梅山法主是汉代成仙者梅福,梅山教中的梅山指的是因梅福修道传说而得名的道山。瑶族"游梅山"仪式所游的梅山,是祖师圣地即梅福之道山,而非祖先故地之湘中梅山峒。  相似文献   

18.
名不见经传,像不上神龛的梅山神,大抵就是梅山文化区域里的最高神灵了。《中国百神全书》、《中国寺庙200神》、《中国鬼神精怪》等宏篇巨著中,都没有给“梅山神”以一席之地。然而在梅山文化区域里,“梅山神”,都是极为普遍,活跃的神灵。它的形成与变化,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的精神支柱,梅山人对五谷的崇拜,便是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之一,形成缤纷灿烂的粮食消费习俗,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原始风情,深含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梅山有两个意义上的概念:一是地理上的梅山,二是人文上的梅山.梅山教不是一种宗教,也就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梅山信仰是一种具有比较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形式.它的存在有自己的本体,与其文化地域和文化有强烈的共生性和独立的信仰文化形式意义.这种类型的信仰文化形式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一体的,我们不能用宗教的信仰形式评价体系来评价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