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可以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题记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听过雷夫,读过雷夫,也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魔力,但也只匆匆瞥过,并未深读。这次在网络上完完整整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陆陆续续的一些阅读让我大为震撼,在第56号教室,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在老师点拨与引导下的一群自由飞翔的天使。现在,我不得不折服于雷夫,折服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这位奇迹的创造者,也许我无法复制他,但是,我能从他成功的经验当中得到点什么收获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好书.捧书细看,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在这间教室里,雷夫老帅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中,雷夫老师重视阅读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正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9787504178251出版时间:2013年8月1日开本:16平装:228页定价:35.00元内容简介美国教师雷夫参观了李虹霞老师的幸福教室,观看了孩子们的表现后,连连称这间教室为"中国的56号教室"!在这样一间普通的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间教室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当代教育家》在教室门前郑重挂上实验班级的匾牌?教室是学校的基本细胞。对孩子来说,选择一间好的教室远比选择一所名校更重要——这正是这  相似文献   

4.
<正>带着感动与激动,读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掩卷沉思,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灵洗涤。多少教育困惑,多少走不出的教育迷途,在这里,仿佛梦中人一语被惊醒。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感人、细腻地反映教育历程的书籍,不得不佩服这位雷夫老师,他用爱心、激情与智慧,开辟了一条真实而又真正的教育之路。一、真正的班级应成为学生信任的、可以躲避暴风雨的天堂雷夫在书的第一、第二章首先提到了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教师雷夫出名了,他的"第56号教室"也出名了。常州市曾邀请他来讲学,引起不小的轰动。雷夫的演讲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心潮澎湃,《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一度脱销。演讲听了,书读了,雷夫回美国了,我们的教育又会有多少改变呢?"那是美国,咱这里是中国,不能像他那样搞"是否又会成为我们不行动、不改变的托词呢?在我看来,雷夫教育观的核心是一句话:在我的  相似文献   

6.
罗日荣 《教育》2014,(11):77-77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了很多次,最近又重温这本书,越来越觉得雷夫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教师,他和我们一样会为僵硬的教育体制而烦恼,会为学生而焦虑,会为简单的教育方法而担忧……重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作一名教师应“把握当下,做好本职”.不抱怨就是进取教师不应在体制下抱怨,而是要有带着脚镣跳舞的精神.从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可以发现:美国的教育环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并非那些走马观花的人去美国看后写的那么诱人.  相似文献   

7.
雷夫老师常年任教的“第56号教室”,已经成为一个被全美教育界广泛推崇的象征符号。他也因此收获了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等荣誉。雷夫撰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如今,他仍坚守在这间不断创造着奇迹的第56号教室里。  相似文献   

8.
齐薇 《班主任》2012,(11):14-15
正来到第56号教室的访客都会发现这里的孩子沉静、文明,其原因不是这一教室有多么特别,而是它放走了"害怕"这一因素。雷夫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刻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打造"无恐惧教室"。雷夫知道这是件难事,所以他做了下面几件事:首先,驱赶恐惧。生活在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美国中部的贫穷家庭和一些亚非移民家庭,他们几乎已被社会所摒弃,贫穷、平庸与暴力  相似文献   

9.
雷夫带的班教室序号56,这间不到40平米的房间,顶层有裂缝,如果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会下小雨.雷夫班级的生源大多来自贫困移民家庭,有许多"问题儿童";他的工资也不高,一年只有4.2万美元;他还要面对期末考试问题,学生的分数在官方的评价体系里越来越重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却同样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26日整整一天,在天河区政府大会堂,我最近距离认识了近60岁,长达30年教龄,坚守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后简称"雷夫"),并有幸聆听了主题为《教育的坚守》的报告。他特有的个人思想与魅力涤荡着我的心灵,随后再一次拜读了他亲写的《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深有感触。感触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部分:家最温暖。每一个小孩都以第56号教室为家了,还有什么比家更可以相赖?"这里没有害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智慧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雷夫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殊荣。教师的天职是育人。面对不同的生源,特别是面对所谓极其普通的生源,教师的智慧不应该体现在"择生",而应该是"有教无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封面照片上,簇拥着雷夫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亚裔学生。雷夫从教的美  相似文献   

12.
<正>《第56号教室的玄机》是北京教科院王晓春老师的新作。他以描写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创建第56号教室的三本书为对象,通过精心而深入的研读,从多元的思考视角入手,解读雷夫的教育艺术,书写独具魅力的心灵感受,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读书、思考、写作三者有效结合,进行读书感怀评价类作品创作的新过程。一、让"读"展现出独特的样态1.抓住主线,读出多本的关联味走进《第56号教室的玄机》,我感受  相似文献   

13.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教育家雷夫·埃斯奎斯的著作,在其中表达出来的教育信念、观点、方式以及班级管理形式带给众多教师借鉴和启发。在著作中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和一行行朴实无华的文字,所表达的是雷夫老师对教育的用心和班级的经营。雷夫老师也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告诉教育者们:身为教师,面对身边天真活泼的孩子,必须要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奉献自己百倍精力和爱心,为学生营造理想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的春天,我所在的华龙区教研室人手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每天,我们在任何可以读书的时间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工作的间隙讨论着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到课堂听课、评课的时候将雷夫的故事渗透在自  相似文献   

15.
2013年雷夫中国行,再次掀起雷夫中国热.雷夫再次"遗憾地回国了",但雷夫热似乎才刚刚"启程".我们与雷夫的差异在哪里?雷夫与他的第56号教室已为我们打开了认识美国教育的一个窗口.中美两国的国情、教育制度差异很大,但是"教育无国界",雷夫所传递出的教育精神和实践力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至今仍坚守在这间教室里,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他就是美国最优秀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这间教室就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第五十六号教室。奇迹一:教室里没有"害怕"在我们的教室里,是否有因为你的突然到来而蜷缩的身  相似文献   

17.
于一次偶然,我知道了雷夫·艾斯奎斯,拜读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了解了他在56号教室做的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雷夫,对教师这个职业,对自己今后的教育事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一、做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霍巴特丛林小学的一名普  相似文献   

18.
<正>教室能否创造"奇迹"?教师如何在教室创造"奇迹"?当品读了"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我心中无限感叹。这是一本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书籍,没有空洞、乏味的理论,而是给我带来共鸣,引导我沉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美国的基础教育状况,领略了来自美国"全美最好老师"的教育精神、信念和一线的教育智慧。读完此部名著,使我心灵迸发出无限感叹、敬佩和向往,似乎教育一线的工作、场景已  相似文献   

19.
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讲述他用爱心与智慧,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快乐的天堂——第56号教室。面对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学生,雷夫老师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陈述了如何创造教育的奇迹。同时,雷夫老师展示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让读者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需要以创新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智慧化解教育矛盾,以反思获取进步动力,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正内容简介:《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曾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教学记录。在书中,雷夫讲述了许多他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也阐述了他之所以在第56号教室里坚守20多年的秘密,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智慧。他有一种魔力,让厌学的孩子喜欢上学,让基础差的孩子努力学习,同时开发了孩子体育、戏剧、阅读等不同方面的才能,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实现人生价值。推荐理由:教育是一门慢功夫,教师不是那么好当的。当许多教师抱怨生活太枯燥、教书太辛苦、压力如山大的时候,雷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书其实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