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2.
《〈论语〉十则》分别引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等七个篇目共十则内容,主要涉及求知的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对于《〈论语〉十则》的教学,传统的做法仅仅把它作为学习古汉语的语料.讲解一下文言词句,介绍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对该篇目的教学价值没有全面把握。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类篇目的教学价值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伦语)选读》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先秦诸子选读”这一课程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先秦学派众多,而儒家“卓然自树壁垒”,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因此,教材编者选了《论语》的一些篇章组成了《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并通过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建议: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思想、表达艺术以及语汇等各方面问题;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所以,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往往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以期通过对选文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我发现《〈论语〉选读》不仅是一片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的精神土壤,还是一个蕴含丰富写作教学资源的宝藏。  相似文献   

4.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     
最早的语录体专集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专集。 该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文学语言的总集。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章。20篇的标题为“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述而”、“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阳货”等。全书内容广泛,涉及到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育、政治、文化、文艺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任民 《教育》2013,(15):25-26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晚年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以说,孔子是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典范,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有一定借鉴意义。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学习型生活方式的首创者。他一生热爱学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晚年自述:"吾十有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物欲观的合理思想,首先在于确认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求物质财富欲望的正当合理性,并把“足食”、“富之”作为为政的第一要务。不少人以为儒家在物欲问题上都持禁欲说,这一种误解。实际上,先秦儒家与后儒是有所区别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明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并且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无疑表明他对正当物质享受的一种肯定。在先秦儒家中,孟于提倡“寡欲”,但也并非主张“去欲”。他认为,对一般人来…  相似文献   

8.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4):38-43
编辑大朋友说:本期续登孔子"孝悌之道"专题的后两则。下期起刊登"为人之道"专题,请同学们注意阅读。问候父母,尽孝心出门在外的人,如何孝敬父母,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  相似文献   

9.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内容之一,它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按主题分编成15课,每一课集中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有关的言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11.
张玉彩 《作文》2024,(12):21-22
<正>《〈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十二章分别出自《学而》《为政》《雍也》《述而》《子罕》《子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等个人修养。《〈论语〉十二章》蕴含着丰富而精深的哲理思考,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说“章章金句,字字珠玑”。如何从青少年生活的角度将儒家的思想观点融入现实生活?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以青少年生活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思想含量和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传统的修身方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之祖孔子多有论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相似文献   

13.
历代注家对《论语·宪问》第三十四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句中"直"的解释,主要观点有正直、大公无私和坦诚、直爽两类。通过对"直"字本义,以及《论语》中的内证考察,"直"应当解释为诚,是在正直、公平基础之上的坦率直爽、不隐匿,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设计说明】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按主题分编成十五课,每一课集中了《论语》中各章各节孔子有关这几方面的言论、思想。这种主题的编排,要求教师避免逐条讲述,而应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  相似文献   

15.
因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内容复杂而需要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名作续写改编。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还原创作意图、联想和想象。课堂上,师生互动,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评价、认知文学作品里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唐僧,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结合《于丹〈论语〉心得》、课文《论语十二则》和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讨论、探究、认识和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学生体验、感悟并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合理想象,独特理解,有个性地解读自己心中的"桑地亚哥""白嘉轩""唐僧"和"康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偏行虎山     
罗杰 《作文与考试》2023,(Z2):22-23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篇就是《论语》选读。《论语》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他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的言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名句深受后人推崇和赞誉。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编排上,它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仁""义""礼"的政治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分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辩的章节甚多,为了准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有必要对“子罕言利”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辨疑二则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初中二册)课本注“何有于我哉”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释文既不符合原句的语法结构,又与孔子的思想相悖.此则语录是讲孔子的治学与教人.孔子为人谦虚,但也不至于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否则成了虚伪.《论语》中有很多记载他孜孜不倦学习的地方,仅以《述而》章为例: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