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古今中外的译者们曾有过不同见解。比如严复主张“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英国亚历山大·弗·泰特勒在其《论翻译的原则》中就提出“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即相当于“忠实”;傅雷先生提出,翻译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先生又提出了“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以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强李硬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化境”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讨论了以信达雅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指出了传统翻译理念注重译者对原作的"忠实",忽视译者的创新的影像.本文作者认为郑海陵的"和谐说"是目前较为科学的翻译标准。和谐说"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它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其次.译者忠实于原作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原则,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做出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忠实向来是翻译的一项最重要的指导原则,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背离原文,不忠实于原文,乃至背叛原文。本文从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和译者的因素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背叛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译者要以钱钟书的“化境”的目标要求自己,对忠实的追求不能放弃。  相似文献   

5.
“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万涛  徐燕珍 《海外英语》2012,(3):12-13,1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他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见解。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对"化境"理论进行了阐释,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化境"理论进行研究尚为鲜见。鉴于此,该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视角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与探讨。该文认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译者的"适应/选择"及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3)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及"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即"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在我国译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且被不着边际的拔高和神化.究竟,"化境"说是"翻译的理想"还是"理想的翻译",何谓化境之作,引起各学者纷纷探讨.而被许多译家奉为楷模的杨必译<名利场>正是文学翻译"化境"的体现,其中词语层面的细致处理和句子结构的成功转换,充分彰显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手法及臻于化境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化境论”是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对照同一文章的两个不同译本,探究其中的“化境”现象,以及实现“化境”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得出“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并且进一步挖掘“化境”的潜在价值,为文言文英译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诗歌翻译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不能恪守忠实,译者除此之外,还要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译作与原作"神似"。  相似文献   

11.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翻译美学原理,文章从美学视角分析和阐释《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对原作与译作的审美要素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从而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介译者再现原作丰姿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试图从《红楼梦》研究的困窘中体现其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往往会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文章通过分析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的译文选词、韵律及修辞等风格特征,探讨由译文风格所彰显出的译者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审美及文化取向等译者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文学批评的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中译者作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翻译活动的两个步骤,即语符一意象化和意象一语符化过程,决定了译者的活动必然同时具有忠实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再创造是必然的;而译者的翻译创作又必须遵循忠实原文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诗歌的翻译中,许渊冲诗歌所提出的"三美"原则以及他对美学的探索,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也应该具备创造性,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使中西方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原作和译作的统一性也就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了分析,对译者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提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过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众多形式各异的文本间存在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文及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以互文性范畴中重要一环的典故为例,结合钱钟书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讨其名作《围城》题目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重命名是电影片名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译者在发挥创造力,采取这一策略的同时不能无拘无束、不负责任,而要深刻理解原片名,以达到与原片名相似的信息、审美、呼唤功能为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