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东路事件”是伴随中共党内“托派”问题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指出:中东路事件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产生的“契机”,围绕中东路事件产生的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与苏联共产党内的“托派”问题,在实质上有很大区别;中共党内“托派”问题的产生,是中共党内及共产国际和中共之间所产生的不同意见,渗入了苏联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后产生的,明确地说,陈独秀对中东路事件的正确认识,影响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意志在中共党内的体现,特别是影响了苏联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这是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针对中共中央提出的“拥护苏联”、“保卫苏联”等不切实际的宣传口号,陈独秀致函提出批评,指出在中东路问题的宣传上要考虑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把斗争矛头对准国民党政府的误国政策;宣传工作要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做到革命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以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为目的。今天实事求是地看,陈信中的意见和建议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和客观形势的。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对共产国际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推到他身上的做法极其不满,继而接受托洛茨基的观点,加入托派。在随后的中东路事件中,他反对中共中央提出的“保卫苏联”的口号,与中共中央进行了反复的辩论,最后被开除出党。本文根据共产国际档案文献,对共产国际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前后历史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八七会议”后的陈独秀,心态复杂。他有冤屈和蕴怒,不与中共新的临时中央合作。蛰居上海,写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杂文,揭露国民党和帝国主义。同时又向中共中央上书,对党内瞿秋白的左右派暴动路线提出忠告,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的忠告是有远见的。陈拒绝参加“六大”,但对有关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方针仍高度关注。在中东路事件上与中央宣传策略发生争论,并在检讨大革命失败与当前路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意见相左,导致与中共最后的分手。  相似文献   

5.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苏联的史学著作一直认为这是一起受帝国主义指使的“反苏事件”.我国的一些史学著作也认为这是一起“反苏反共事件”.笔者认为,中东路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中有反苏成分,但也有苏联为确保自己在中东路的权益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更有中国恢复国家主权的正义行动.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早年办报理念注重启迪民众基础上政治动员,此与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党报的政治宣传相契合。建党及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在中共早期新闻宣传体制创建中扮演双重角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新青年》的主编,报人陈独秀的声望、人脉乃至经验对中共早期党报骨干汇聚、党报体系形成发挥了作用。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注重党报新闻宣传制度化建设,通过历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及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明确党报领导体制,设置管理机构,严格宣传纪律。中共"四大"后陈独秀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强调地方党组织购阅及推销党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已过去七十多年,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当事人张学良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事件沉淀了四分之三世纪之后,在张学良“自述”问世之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本文认为中东路事件涉及错综复杂的两国四方关系,张学良收回中东路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下进行的。文章着重分析了张学良执意收回中东路的动机、对当时形势判断的失误及事件导致的后果,特别是事件对张学良本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二战前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态度的演变,可以看出苏联对华政策的基点是苏联的国家利益,是俄罗斯的民族利益,意识形态只是其国家利益实现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东路事件”的性质,苏联政府和我国学术界一直把它视为国民政府的“反苏反共”事件。本文认为,从中东路事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这一立论难以成立。它既不是单纯的“反共”活动,也不是在日本唆使下的“反苏”行动,而是中苏两国站在各自不同的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一次民族冲突,是中国人民反对不平等条约,维扩民族独立的具体表現。  相似文献   

10.
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并爆发了中东路战争,呼伦贝尔地区是中东路战争主要战场之一。本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几个方面简略分析了这场战争对呼伦贝尔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此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即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观点。掌权为民的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击的观点扣人民群众标准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之一。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先进性所决定的,党的先进性与和谐社会,无论从内在本质、理论基础还是从制度建设、价值追求都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认识党的先进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对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民主富强,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兰夫在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后。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落实统战政策,消除统一战线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使我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他在长期的党务工作和政务工作中,对党内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有深刻的体会与阐述。他认为,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党的统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党内认识,是贯彻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的关键;制度是执行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的保证;建设一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搞好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主政西南局时期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为更好地联系群众,邓小平丰富联系群众的途径——发挥代表会议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邓小平这一时期对群众路线的实践,基本经验包括:处理好人民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领导与服务的关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中国的改革发展进行了谋划和布局,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全会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深化;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战略性转型;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突出民生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富国强。这些新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体系,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成为区别于过去党的历次全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前夕,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思想经历了以国际无产阶级主义为前提向以中华民族为本位、以工农阶级利益为标准以向各阶级大团结为目标、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向以抗日救国为首任的历史大转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解放道路的思考与选择,以及对无产阶级利益在民族利益冲击下作出的回应。诠释中共民族解放思想在历史关节点的转型,对于当前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富强有着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告商城县全体同志书》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商城县地方党组织发布的一份集表扬、批评和指示于一体的党内文件。这份党内文件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商城起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宣传中共六大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解决商城地方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的影响,中共中央在对商城县全体同志书中的有关指示带有明显的"左"倾迹象和一定的片面性,对商城的革命工作和商城地方党组织建设都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29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直属中共中央的湖州中心县委在菱湖镇建立。中心县委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并确立了发动工运、农运的策略,党的工作开始走上相对规范的轨道。期间中央巡视员曾两次巡视,对湖州地区党的工作作了具体指导,使党的工作有所加强。但是由于早期党组织的不成熟和幼稚性,存在半年的湖州中心县委遭国民党特务破坏。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面对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首先确定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危机应对的价值取向;启动了危机应对的机制,对内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统一了全党认识,对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更多更强的抗战力量;最后实施了正确的权力前移策略,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西安斡旋,成功地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之成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危机应对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危机应对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