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434名青少年的测查,探讨了父母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和孤独感的特点,以及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群体者"所占比例为3.23%;男生的父母支持水平高于女生,七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上,男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高于女生,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均显著低于九年级;父母支持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在线认知量表”(OCS),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行为模式,编制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PIUS-CS)。结果发现:(1)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由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因素构成。量表具有较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2)男大学生的上网冲动性、网上优越感较女大学生更强;文科类学生的上网冲动性较理科类学生更强。(3)上网时间和上网次数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模式只有较弱的正相关,不宜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使用的不断加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这也使得"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在90年代后期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蓬勃开展起来.各国专家就此提出了病理学或心理学为框架的理论模型.本项目以我国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对北京三所高校进行的调研中,基于1982份有效问卷,对北京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但情况严重者所占比例不高.笔者认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值得大学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用Yong网络成瘾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77℅;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现实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显著,在情感支持、友伴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显著;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现实社会支持总分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支持、友伴支持、工具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总分与网络成瘾之间均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网络使用是一种行为模式,侧重于互联网使用给用户心理与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心理病原、情景线索、不恰当认知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形成、发展都有影响,同时它又影响着个体的无序感、自我混乱、应对方式等。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被认为是青少年在运用互联网应对现实社会发展或压力的过程中,互联网使用带给其心理与行为发展消极影响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6.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定,以探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极其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对自杀者态度与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存在显著相关,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对自杀者家属态度与支持总分相关极其显著,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与客观支持不存在显著相关;对安乐死态度与社会支持不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杀态度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分析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通过自编《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208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可以用于鉴别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数据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为7.69%;2)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中存在性别、学科类别差异,年级、城乡间无差异;3)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在神经质量表中差异显著,在精神质量表与外倾性量表中无差异.得出如下结论: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可以概括为焦虑急切、沮丧、负罪感强、自尊心低、紧张、郁郁寡欢、抑郁、自控能力弱,强迫倾向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问卷。结果①性别对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和孤独总分有影响;②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影响;③不同年级在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人际关系评价和孤独总分上有差异;(岔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预测效用。结论: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藏族大学生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问卷,对西藏地区三所高校的460名藏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藏族大学生客观支持与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和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攻击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和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支持利用度与问题行为各维度和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相关。(2)回归分析发现,藏族大学生主观支持可以预测攻击行为、退缩、神经质和考试焦虑,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均无法预测问题行为,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问题行为的学业适应不良、违纪都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社会支持是影响藏族大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网络深刻地进入到我们社会的每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与创造者更具有超强的网络意识。但随之而来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病理性网络使用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现象,对他们网络的使用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很有必要。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相似文献   

11.
雷文斌 《考试周刊》2013,(44):158-159
为了分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2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1)男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三年级的社会支持总分最高;独生子女大学生获得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2)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女大学生。(3)大学生社会支持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入社会支持干预汶川地震灾区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开展震区籍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四川文理学院323名汶川地震灾区籍大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调查分析。结果:震区籍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平均得分与肖水源的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基本持平;其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一元回归分析,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其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震区籍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人际关系、恐怖这两个因子呈正相关(P>0.05),与强迫、焦虑、其他等三个因子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总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震区籍大学生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总分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其社会支持长效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相关研究的探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水平及二者的关系。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文献法等方法,对150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人际信任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支持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年级对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显著,生源地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社会支持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在人际信任量表上,大学生性别与生源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年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对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8位大学生基督徒进行调查,并与90位无宗教信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p<0.01);其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p<0.01)。结论: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对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8位大学生基督徒进行调查,并与90位无宗教信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p<0.01);其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p<0.01)。结论: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孤独的基本特点、大学生手机使用对其孤独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使用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5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技术和相关分析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发现:(1)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加入了手机用户的行列,成为"手机世代";(2)大学生的整体孤独程度较低,他们的社会孤独倾向尤其不明显;(3)手机媒体使用对降低大学生孤独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4)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合理使用手机,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⑴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只有大一与大二间差异显著。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一最高,大二显著高于大三;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消极情感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积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孤独感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9.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显示,“3+2”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显著低于普通高招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3+2”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高招大学生;社会支持三个因子及总分与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显著负相关;以社会支持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依次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孤独倾向、性别、NC(消极应对)三个因子。为此,必须加强“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利于其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网络使用情况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1、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2〈0.05);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大学生社会支持度(p=0.029〈0.05);3、社会支持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二者呈负相关,并且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