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交网络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沟通方式和传播渠道,依附现实社会关系生成多种网络交互行为,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拟合,显示出全新的关系演变格局。文章通过对社交网络传播特征的分析,研究社交网络发展的几种新动向,提出社交网络的未来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背景下,科学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科学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在快速化、套餐化、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各自寻找渠道和方法,这些供需关系促进了科学传播娱乐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娱乐化手段的使用一直是这项工作中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向往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以娱乐的心态来享受科学传播内容带来的快感。那么,科学传播娱乐化与科学传播娱乐性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传播娱乐化在使用娱乐化手段的时候要如何达到传播者和接受者双向对等的效果。分析已有的科学传播渠道可以获知其中娱乐化手段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方法的未来可行性。社会环境的转变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了接受者接收传播内容的效率。未来科学传播应用娱乐化手段的创新方式是科学传播工作者们需要在实践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洋 《青年记者》2004,(8):32-33
手机短信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便利的传播渠道,但同时也引发了垃圾短信、涉嫌犯罪短信和强迫广告等负面信息的大量流行及传播负效应的显现。如何预防和追惩手机短信的负面信息传播,净化传播环境和社会空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丑闻     
“丑”,作为“美”的对立而存在。而且,永远。新闻既然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既然是社会现实的评论,丑闻,当然就应该是它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人民网最新盘点的2016年十大谣言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多种路径组合方式。研究提炼出了影响谣言传播热度的八项路径因子和谣言得以高热度传播的三条组合路径。研究发现,人们并非是完全盲目地相信谣言的,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而且,事件衍生类谣言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发酵、卫生安全类谣言容易在微信等强链接渠道扩散,权威机构或人士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开启卫生安全类谣言讨论的狂欢。  相似文献   

7.
主题科学传播在选题策略和传播渠道均存在其特点。选取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2020年1月27日至7月19日网络载文作为典型案例,收集单篇论文的阅读量、题目、期刊、作者信息及网页访问量构成,定性分析论文学科属性与传播主题的关联,定量分析全球访问量的国别特征、构成及趋势。高阅读量论文的选题呈现以下3个特点:与中心事件强相关、与关键问题有结合点、研究对象较受关注,单篇阅读量较高的论文类型为论著、指南共识、述评专论。网络传播中以直接访问与外部链接引流为主要渠道,引流来源以自建网络平台、文献数据库、主流搜索产品(如百度学术)为主。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及观察时间窗延长,访问量增幅较大的渠道以微信公众平台及社交媒体为主,新增渠道包括不同出版平台资源中心外链及大众新闻媒介。除我国外,访问量较高的国家为美国、巴西、印度、日本、意大利。主题科学传播中传播迅速且较受关注的论文选题兼顾学科关联性及公众关切,传播渠道以网络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即时通讯及社交媒体传播增速较高,更多境外网络访问、出版机构互链及国际学术组织数据库涉入,科学传播的受众角色更加丰富。中文论文的国际推广应注重传统平台及新兴渠道的均衡发力,凭借国际化资源中心及社交媒体平台主动传播。  相似文献   

8.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十几年中,在科技和商业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互联网不断颠覆着人类的沟通与传播秩序,也在持续创造着新的传播渠道和模式。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媒体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在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离不开它。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它竭力主张女性在公共事物中的同等参与,向旧的传统思想挑战。女性主义传播目的在于唤起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在媒介宣传上得到应有的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营造多元的传播空间与传播视角,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近几年来博客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弥漫与家喻户晓,已经将个人——互联网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11.
徐剑  蒋宏 《新闻记者》2007,(7):68-70
就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而言,通过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已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渠道,而传播者(记者、编辑)则是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与一般的新闻工作者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由于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对其自身素质有了特殊的要求:具备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与背景:有较强的科普写作表达能力;有不断钻研科学技术的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何晨阳 《新闻世界》2009,(5):111-112
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话语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了它,就拿到了信息传播主动权。本文主要围绕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如何掌握信息传播展开论述,以“拉萨事件”、“瓮安事件”等为剖析对象,阐述了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传统媒体掌握传播的主动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为目前主流信息传播渠道的传统媒体,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如何掌握主动权,引导舆论使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是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3.
这篇论文探讨了 8个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与使用、互联网受众与其他媒介受众的比较、受众对互联网作为科学传播媒介的态度、对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渠道的宏观定性评价、正在消失的互联网模板、创建模板及评估高级网站的标准、在线科学传播记者的准备、五个未回应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蔡艳菊 《新闻前哨》2023,(14):75-76
新媒体时代,谣言有时会伴随突发事件产生,并借助新媒体迅速传播。谣言使社会情绪失调,正常信息渠道受阻,事实真相被掩盖。研究突发事件谣言的特点和治理,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不断完善突发事件谣言防治机制,提高舆情防控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一直是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媒介。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频率、渠道、受众的社会认知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电视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受众的影响力以及它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19):28-3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渠道、传播特质等发生了质的改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谣言不仅会通过更多的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也使得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的传统媒体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来。社会公共事件中谣言的大量存在还与社会情绪的累积相关,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担负着信息沟通和疏缓社会矛盾的责任。传统媒体的辟谣,依赖于其权威性,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辟谣反而推进谣言的传播则会严重影响其公信力,因此,遏制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是传统媒介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责任体现。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它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意义、影响、发展趋势等。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它又该如何发展呢? 现实传播环境: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 我国的深度报道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日益复杂化。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不断撞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矛盾加剧。这一切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受众困惑,他们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关系如何,于是有了深度报道产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吴娟 《新闻传播》2010,(4):26-27
科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传播,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学松鼠会"为个案,研究分析其传播特点,揭示其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新颖之处,以此探寻科学松鼠会对科学传播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20.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