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名词在语义特征方面虽然有界名词有空间性,但无界名词却无空间性而表现为物质性,度量名词则表示事物的一维的量的大小;在语义特征上三种名词体现为从有界名词三维的空间性到无界名词的物质性,再到度量名词的一维的量的过渡.另外,三类名词在与量词的搭配使用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有界名词有专用量词即个体量词;无界名词无专用量词,借用度量衡量词和容器量词构成的临时量词,无界名词有时也有可重复性;度量名词却只能适用于度量衡量词.  相似文献   

2.
基于时间性和空间性理论,采用语料库研究法,从时间性和空间性角度,研究汉英临时量词的时空性特质。研究发现:汉英临时量词都存在时空性特质,汉语两种语言的临时量词都体现出了比较鲜明的时空性特质,名词性临时量词主要表征了其所修饰事物的空间性,动词性临时量词主要体现了其修饰事物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3.
名词的空间性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态语言常以数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现代汉语以量词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量词显示出名词空间性的强弱差别。句法位置对名词的空间性有重要影响,主语句法位置能够充分地保持名词的空间性,事例句的宾语位置会强化名词空间性,事类句的宾语位置削弱名词的空间性。定语句法位置名词空间性的强弱与定语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量词的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突出特点之一,量词系统中有一个子范畴??形体量词。形体量词是除了表量外,还带有突显名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外部形状的附加义的量词,它存在的理据是:形体量词是个体名词空间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形体量词与所计量的名词之间有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数词和名词连用时,数词后面总要跟一个词──量词。量词在这时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量词的普遍使用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之一。量词按其语法功能一般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在物量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量词可以修饰同一个名词,而这个名词又因为所修饰它的量词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意义。同时可修饰同一名词的不同量词,在修饰其他名词时,有时却不能互换,即近义量词一方面有共同可以组合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有不同组合的对象。某些近义量词词义的本源,词义的着重点、应用范围、应用对象、语体色彩、应用后的效果不大相…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非量化名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量化名词与非量化名词比较的角度来看,非量化名词的空间性很弱,不具备可量化名词所具有的与空间性相关的6条语义特征;从非量化名词内部来看,其本身具有的语义特征决定它不能受量词修饰;还有一些非量化名词很难根据其语义特征分归具体的语义类别,它们不能受数量短语的修饰,是由习惯和语用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在Langacker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中体现的离散性和连续性出发,根据名词的界限问题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探讨离散-连续认知模式在表量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汉英表量结构离散-连续认知模式的对比分析,探究英汉数量表征的同异之处,发现常见表量结构背后的深层的认知表征语用理据,从而实现我们对数量表征的全面认知。研究发现:世界上的事物可以看作是有界物质和无界物质组成的,我们可以用名量词中的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及临时量词的形式和特点来表达两方面的离散-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英语名量词将其具有的名词的词汇语义传递到它所修饰的名词上,从而产生了修辞的效果,这使其语法功能类似于形容词,在修饰名词时能更生动鲜活地展现出语言使用者想描述的图画或者景象。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名量词,在搜集了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出英语名量词的隐喻、转喻、夸张、类似、通感5大修辞功能。英语名量词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大大丰富了语言词汇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词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和程度性等静态属性。专有名词和个体名词的个体离散性最强,具有最明显的空间性;表示历史朝代或历代帝王年号的历史名词时间性最强;许多反映我国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伦理关系和皇权至上等级制度的历史词极具文化性;能进入“很+名词”组合的历史名词则呈现程度性。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在结构体系上异多于同的语言。在表量词上,汉语中有量词一类词而英语中则没有,英语中表量词是归人名词类的。另外,汉语量词表示的意义比较宽,而英语表量词所表示的意义比较窄。它们在用法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仅仅寻求汉英表量词的对等是不够的,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进行准确地翻译。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临时出现于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而成为一种活用,或由于这种活用的广泛使用而成为一种兼类,而什么样的名词可以发生这种游移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从《吕氏春狱》来看,不仅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名词可以活用,具有高依附性的典型名词也可以活用。依附性的高低是指名词所表示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关联的紧密程度。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五种转喻模式反映了活用的模式和动因。动名之间活用的不平衡性则反映出汉语动词性可能的历时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字一图片命名的启动范式探讨了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名词短语产生中汉语个体量词的通达机制。结果表明,名词短语启动条件下量词信息得到了通达,但不能确定量词信息的激活来源;名词启动条件下能通过名词间接通达量词信息,激活的是与目标图片有语义关联的名词相关的量词信息;量词启动条件下能通过量词直接通达量词信息。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级水平留学生在名词短语产生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名词间接激活量词信息,也可以通过量词直接激活量词信息;名词激活量词可能通过属于同一语义范畴的名词所激活量词信息竞争的方式来进行;中级水平留学生初步建立了汉语个体量词与个体名词的组合网络系统.但这种网络系统具有单一性、笼统性和未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苗语的前缀音节词在语言词汇构成中不仅具有特指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改变词性的语法功能。笔者以黔东方言苗语前缀音节词Ghab为例,就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所指与能指的构词特点以及将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数词等加上前缀音节词Ghab后变为名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使动中作述语的名词、形容词等可视为古代词多功能性的表现。使动结构是一种准句式,它与同义的使字式有句式转换、传承关系,其句式意义是:由于某个相关事物的影响,致使宾语发生述语显示的非自主性改变或活动。使动的句义构成是理解、辨识它的依据,而宾语发生改变或活动的非自主性则是其自身立句以及与多数使字式分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稍微”的意思。文章试图通过对“圪”头“小”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研究,从而深入探求“圪”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词义认知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语言,理解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词义认知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一是对于汉语成语的词义认知方面,应该既把握住句子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还要把握好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在对汉语四字格认知时,切记不能生搬硬套地,要把握好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二是对于话语交际中的词义认知方面应跨越文化差异,充分把握好原话语的精神境界。最终本文意在说明词义认知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词语言语意义也可称为言语词义,它与语言词义相对,是客观事物现象的具体特征及其复杂联系通过语言环境因素的制约反映出来的意义。它是词语活性的表现。语境依附性,个人差异性,具体性和变异性是言语词义的基本属性。由于这些特征,使确定类别作为人们分析它的范式,阐述生成理解规律作为人们把握它的途径成为言语词义研究有别于语言词义研究的基本方式。言语研究就从词语这一级单位及其活的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20.
Children employ multiple cues to identify the referent of a novel word. Novel words are often embedded in sentences and children have been shown to use syntactic cue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ypes of words (adjective vs. nouns) and between types of nouns (count vs. mass nouns).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children learning Malay (N = 67), a numeral classifier language, can use syntactic cues to perform even finer-grained disambiguation–between count nouns. The manipulation of congruence between lexical and syntactic cues reveals a clear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while 5-year-olds use predominantly lexical cues, older children increasingly rely on syntactic cues, such that by 7 years of age, they disambiguate between objects referred to with count nouns using syntactic rather than lexical c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