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7 毫秒
1.
成其芳 《教育艺术》2004,(3):61-61,6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但现实是我们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往往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的评价强调重在考察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方面的整体理解能力。同时还明确指出:“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现代文阅读题都是围绕这些评价建议拟出的。对于这类阅读题,我们只要做到紧扣题目,瞻前顾后,由此及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现以200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  相似文献   

3.
【课例评价】 一、学生评价:课后我了解了这五位学生,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实用有效、容易掌握。阅读、背诵、写作起来不觉困难。反而感到新奇。特别是背诵,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理解阅读了一遍,老师就叫我们背诵,开始不相信自己能背诵,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居然也能背个八九不离十,真是神奇,我们学得特有趣。”还有一位同学说:“吴老师很会课改。”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视域下,现代文阅读呈现两类架构:信息类阅读与文学类阅读。而信息类阅读又分为两类:论述性和实用性。对于“实用性信息类”阅读,我们提出“定群”教、“深度”学、“探究”练等层级式备考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表述期待着阅读的策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困惑于文思枯竭,写作做着千篇一律的文章时,其实文学这面大旗一直飘扬着,招引我们:阅读吧,阅读让人丰富。终于我们懂得,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中学生作文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阅读就没有成功的写作,我们甚至不愿在这个判断前加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个限制。  相似文献   

6.
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李桂萍 《山东教育》2004,(26):33-34
随着近年高考试题形式的改革,“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及“阅读理解”都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篇阅读能力.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考生外语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力的强弱。所以,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成了学生是否能学好外语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了如下3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回味阅读     
心绪烦乱时,翻开喜爱的书,如同甘露滋润,心就变得平静舒坦。阅读能怡情,能减轻甚而消除心魔的困扰,难怪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就是为自己建立一个避难所。”阅读,仅止于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休憩的驿站吗?我觉得绝不仅止于此。  相似文献   

9.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生命动态活动。我们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根据一线研究个案提炼出了“三阶式”探究性阅读“模块”。“三阶”指小学高段阅读的三个台阶:①基本知识的识记:②感悟理解的把握;③审读鉴赏的熏陶。第一台阶是基础,是阅读的“本”;第二台阶是文心与人心的同化,是阅读的“心”:第三台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是阅读的“魂”。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读李白、杜甫,背屈原、陆游,走进“红楼”探访“聊斋”,和鲁迅一同“呐喊”“彷徨”与茅盾一起苦熬“子夜”……读不同的书,你会品尝到不同的滋味,感受到不同的快乐。小说里的波澜曲折,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古籍里的激扬文采,不仅能提升同学门的文化素养,还能为写作打开一扇美不胜收的窗户。  相似文献   

11.
问者:陈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从前写过一篇名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的文章,其中说“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您能给我们谈谈阅读为什么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以及二者是如何结合的吗?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拥有.能让阅读者“厚积而薄发”。而当前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突出课程的整合性,早期阅读如果作为单纯的课程学习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改理念,这就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树立“大阅读观”理念,  相似文献   

13.
ng阅读理解在英语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正确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判断,请注意以下几点。一、掌握“词语———句子———翻译”的阅读方法初中阅读的文章难度加大,词组增多,我们就要学会“词语———句子———翻译”的方法,也就是通读全句乃至全文,掌握大意,以提高阅读速度,完成测试题。二、减少回读读的次数过多,会影响阅读效率。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读懂;平时还要多进行练习,以便熟能生巧。三、注意掌握文章中的5个“W”(即:who,when,where,what,how)初中阶段的阅读理解材…  相似文献   

14.
笔者针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①确立目标,夯实自主阅读之“基”.②质疑问难,抓住自主阅读之“本”.⑦训练语感,找准自主阅读之“点”.④课外阅读,拓展自主阅读之“面”.⑤注重习惯,提高自主阅读之“能”.  相似文献   

15.
刘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这些哲人哲言中,我们可以感受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有多种形式,“立体阅读”应该是较为时尚的提法了。所谓“立体阅读”,是指借助多种手段和形式,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阅读平台,对读物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型阅读。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提升,“立体阅读”克服了课堂阅读局限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旁观者,要及时进行学情收集整理分析,针对性加强方法技巧点拨指导,并对学生“立体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矫正。学生“立体阅读”能力提升,必定为语文学习带来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姓“阅读”了呢?新课标的颁布和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  相似文献   

17.
穆雅芳 《农村教育》2005,(12):48-48
阅读教学走过了许多弯路:我们教师常常习惯于对阅读对象做条分缕析式的“解剖”,往往任意地对阅读对象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习惯以考纲为“最高指示”.对阅读对象做“考点”的解析和推断。现今我们又在“个性化阅读”的理念下,任凭学生从阅读对象中“读”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新课程才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应该也必须在这“三维”的空间展开实践和探索。于是,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又不同程度、深浅不一地实践和探索着“三维目标”,出现了偏颇,走进了误区。  相似文献   

18.
马小妮 《成才之路》2010,(18):I0021-I002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9.
作文一练     
王广清 《新高考》2005,(5):10-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长期以来,人们为人能胜天而沾沾自喜,但是,人非得征服自然吗?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人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第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相似文献   

20.
在高考语文复习时,我们一般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辅导”等几大板块,在这些板块中,一般人认为最枯燥无味、心中最没底的是“基础知识”的复习,有人曾经这样慨叹:“老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无方,考试考完无底,只留哀叹一片。”其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它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只要我们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复习有法,就能走出困境,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