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考据     
史料整理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工作,而史料辨伪又是整理史料的第一步工作。就我个人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体验,首先碰到的困难便是作伪者伪造的鱼目混珠的伪史料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果将上课比作“炒菜”的话,那么听课、评课就是吃菜和评菜,一线教师不仅要做个“好厨师”,还要做个“美食家”。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也不存在两堂完全相同的课,因此,评课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笔者以为,在听课和评课中,要做到“三看”和“三评”。首先说“三看”。一看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中心。一言堂的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也算不得好课。“看学生” 的含义主  相似文献   

3.
“三史”课堂即基于史实、史料、史感的课堂教学范式。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选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并且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的史实、史料呈现给学生。这些史实、史料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史学素养的提升。下面基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骆增翼老师执教的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初中历史录像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这样一节省级示范展示课中关于教学主题的确定与教学设计中史实、  相似文献   

4.
关于“五四”运动中究竟谁是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莫衷一是。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疑问呢?我在备课时,调动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搜集相关史料求证这个难题。授课前我把学生收集的史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在讲授到这个环节时,首先呈现给学生如下两段史料:  相似文献   

5.
《伶官传序》史料处理的高超技巧。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选用史料的合理性。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主要论据则是庄宗的史事。庄宗的史事纷纭复杂,在短短的三百余字的文章里要想有力地证明论点,如何选取史料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作者在这方面是颇具功力的。例如“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当时影响甚远,但史料的真实可靠性难以确证,所以作者本着撰写史书“无征不信”的原则,没有把它放在史传正文里去写,从而体现出他严谨的治史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都铎议会的各种史料,如法案、两院日志、草案原稿等,指出史料匮乏曾是限制都铎议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来随着史料的深入挖掘,该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第二部分对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都铎议会史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对传统学派、正统学派和“修正”学派给予介绍、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7.
毕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开端,以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那么木活字印刷究竟始于何时?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第一课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然而稽之于史,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要突破不同教材的具体描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史料(图片、文字等),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整合“史实”,理解“史识”,升华“史感”。《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可从整合“史实”、理解“史识”、升华“史感”三个层面,依托史料分层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习得历史学习及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是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史料是史学的组织细胞,史料不全或不真,则绝无真实之历史,傅斯年提出研究历史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从而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特别强调学习历史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那么这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史证方法,即通过收集、分析和运用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魏伟 《教育艺术》2006,(4):18-19
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呢?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史研究,受“史料学派”的影响,大多学埋首于整理史料,以辨别史料真伪、发掘原始史料为主,方豪即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他在台湾史料的介绍与校订,尤其是整理研究方志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为后来的台湾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台湾史学界仍然对史料有足够的重视。当然,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方豪也做一些研究,其解释性观点也未能脱离当时的史学主流。  相似文献   

12.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的出现,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史料教学”的新课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引用和教材重点内容相关的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世界通史参考资料》及重要外交文件、国际条约、领袖著作中选用。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和《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中已增加了大量史料、图表、图象,在教学中要加以充分利用。只有让学生大量接触史料,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沈莹 《留学生》2014,(13):51-52
我结合自身谈谈自己读完“会史”后的三点感受:第一,填补历史空白,指引工作方向。作为有着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团体,会史的问世填补了她长期以来没有完整、规范文字史料的空白。会史的完成,对于我们每一个在欧美同学会工作的每一个人来说,无论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有了会史的积淀,工作起来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4.
“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是指历史事件亲历者、见证者口述或撰写的亲身经历和见闻的史料,它的特点主要有:史料性、三亲性、统战性、文学性、收藏性。“三亲”史料的撰编过程中,选题要体现“影响力、推动力、史料价值潜力”,撰稿要坚持“真实、翔实、平实”,编纂要力求“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三亲”史料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一语,只是见于他给查苏里奇复信的三篇草稿中初稿,正式寄出的信件中没有这个提法。有关马克思给查苏里奇复信的史料到1924年才第一次公开发表。在讨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时,应该把这些历史情节读者有所交代,否则,读者会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一语误以为是马克思的一个明确诊断,马克思给查苏理奇复信草稿中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字样。将原稿中“不通过”三个字换成“跨越”二字,与原文的词意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6.
萧一山是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他撰著的《清代通史》是在断代史领域内实践和发扬梁启超“新史学”理论的成功之作。他主张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本文主要论述萧一山在太平天国史料搜集、整理方面的功绩,深入分析他在欧洲期间倾其全力搜集太平天国史料的原因。他从国外影印回国出版的文件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第一等重要材料,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史料学的发展,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得心应手     
<正> 得心应手,是心手相应,技艺纯熟的意思。语出《庄子·天道》篇:“不徐不疾,得之于手,应之于心。”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位厨师,为梁惠王宰牛。这位厨师的技术非常熟练,不仅宰得快,而且连剥皮骨的声音也很有节奏。惠王连声夸奖。厨师说:我宰牛宰得好,主要是我已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我刚学宰牛的时候,也感到对这样大的牛没有办法。可是,干了几年,就熟了。现在我宰牛,几乎连看也不看,就能顺着骨节、经络下刀,需要用多大的气力全都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8.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从1999年秋季开始在高校普遍开设。而该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原来的“中国革命史”课教师来承担。这样,“中国革命史”课教师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本文试就此谈几点看法。一、正确认识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前提第一,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解决“中国革命史”课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有效途径。党中央一贯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特别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更进一步强调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据…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按照这一定义,首先,历史解释的基础是史料,历史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料的梳理和理解”。这既包含了对史料的求证、鉴别,也包含了对史料的理解、解释。其次,历史解释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对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史课程是为电大文、理各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下面分别就这门课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新教材的特点等问题作些简要介绍。 一、课程性质 中国革命史课从学科特点看,是历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了。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