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本文使用翻译启动范式,以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为被试,研究在四种不同启动词-目标词关系类型(同源、非同源翻译、仅同音、无关)中是否能够得到跨语言的启动效应,以了解语音是否在双语者的视觉词汇加工过程中起作用。本文包括四个实验。结果表明,只要启动词呈现时间足够长,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的加工中语音均能得到激活;另外,在汉语词汇的加工中对语义的激活强于语音,而在英语词汇的加工中则先激活语音再激活语义。  相似文献   

2.
汉英双语者对英语多义词的心理表征遵循从核心表征向独立表征发展的规律,在词汇学习初期,核心表征阶段记忆只储存一个核心语义,而学习后期独立表征阶段记忆独立储存多个语义。所以,在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中应该根据这种词汇表征发展规律,先让学习者掌握核心语义,再继续教授其他语义,并且在教学的过程需借助母语翻译并增加语义信息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启动技术,从隐喻的理解机制和跨语言的启动效应两个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双语者的隐喻语义表征。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具有相同的理解机制;互为翻译对等的启动项对同一个隐喻的理解具有同样的启动效应。研究结论为: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共享同一个语义表征。  相似文献   

4.
传统双语心理词汇语义启动实验大都采用SOA单点测试法,该方法缺陷明显:若SOA太短,受试对启动词的语义提取程度太低,因而对目标词不会产生启动效应;若SOA太长,受试理论上存在实施翻译等控制性加工策略的可能;若SOA足够长,而启动词和目标词语义相关度不高,实验仍无法发现跨语言的语义启动效应。在0-MinLCLASP区间选择多个SOA点对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作实证研究,发现了"跨语言语义自动激活扩散区间"的存在,说明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支持"共同存贮"模型,实验的成功改进并完善了传统的语义启动实验范式。  相似文献   

5.
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主要探讨两种语言是如何在双语者的大脑中进行储存和组织的。先前研究围绕着上述问题、运用翻译等范式、以成人双语者为被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章重点介绍了双语记忆表征现代研究的几个新视角,包括运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双语记忆加工的过程、关注双语者掌握的两种语言词汇的意义量差异所造成的记忆表征的差异以及将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引入到双语记忆表征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6.
运用语义启动实验的基本思路,通过语言内和语言间不同水平的实验,采用典型的启动效应的实验方法,考查不同熟练度对蒙族双语者英语表征的影响。结论:(1)不同熟练度的蒙族双语者的英语表征都存在语义启动效应;(2)不同熟练度的蒙族双语者都存在L1-L3、L2-L3的语言间启动效应。L1-L3、L2-L3之间的连接强度要高于L3-L1、L3-L2的连接;(3)不同的熟练度会影响双语儿童的第二语言学习;(4)蒙语和汉语都是蒙族双语者的强势语言。  相似文献   

7.
采用典型启动效应的实验范式,语义和语音两种不同加工水平的试验任务,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中英双语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38名。结果发现:在基于语义的范畴判断任务中,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启动刺激(中)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即与实验一对等的跨语言语义启动试验,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而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启动值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实验二);当启动刺激(中)的翻译对等词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关系时,采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大学生程度的中英双语者来说,他们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既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又可以借助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为中介再通达语义概念表征,与Kroll等提出的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考察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采用重复启动范式,以60个汉、英对等翻译名词为实验材料。31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产出由呈现的名词刺激联想到的相关动词。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已学名词刺激引发的动词产出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其未学名词刺激,表明动词产出过程中存在重复启动效应;2)被试一语汉语动词产出的反应时和重复启动效应均显著小于其二语英语动词产出,这表明语言熟练程度影响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结果支持迁移适当加工观和修正等级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母语为维吾尔语,第二语言为汉语的熟练和非熟练维一汉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词汇判断研究任务,通过探讨维一汉双语者维吾尔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代价和代价对称与否来揭示其切换机制。结果发现:(1)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维吾尔语和汉语均出现了切换代价;(2)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取决于汉语的熟练程度,对于熟练双语者而言,切换至两种熟练语言的代价相当;对于非熟练双语者而言,切换至非熟练语言汉语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熟练语言维吾尔语的代价,表现了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现象;(3)维-汉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及代价的不对称性源于两种语言的激活与竞争,支持了抑制说.可以用双语交互激活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实验,考察了二语词汇的熟悉度和抽象度以及一语与二语的词汇形似度对非熟练中日双语者语义通达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日语单词的概念判断任务,测验阶段完成汉语单词的词汇判断任务时,不论是熟悉度高还是熟悉度低的日语单词,均没有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抽象名词出现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而具体名词没有出现;不论是词汇形似度高还是词汇形似度低的日语单词,均没有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由此可见,词汇抽象度对非熟练中日双语者的语义通达方式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它们需要通过一语词汇表征来通达二语抽象名词的概念层面,但可以直接通达二语具体名词的概念层面。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反应时测量,探究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的结构和发展.被试为两组大学生,执行汉-英翻译判断任务.576组实验材料由拉丁方分配为四个词表,均包含翻译词对、词形干扰词对、语义干扰词对和无关词对.组间比较发现,只有语义干扰效应量有显著差异.组内比较显示,只有高水平组语义干扰大于词形干扰.结果提示,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结...  相似文献   

12.
心理词典是指外部词汇在人心理的表征,它存储着词汇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信息,在结构上包括概念表征和词汇表征。双语者的两个心理词典之间存在符合关系,即双语者两个心理词典在语义水平上是共同表征的,但在词汇水平是独立表征的。双语心理问典实验研究既有词汇联想实验和Stoop效应等比较粗放的实验手段,也有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功能核磁共振和正电子层描术等高精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隐蔽语义联想启动范式,考察熟练聋人手语-汉语双语者的手语和汉语的语义表征,探讨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结果表明:(1)手语-汉语共享语义表征;(2)手语-汉语的语言联系模式符合修正的层级模型,手语-汉语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与健听的双语者相似,但聋人对手语的依赖程度强于健听人对第一语言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邹小青 《文教资料》2011,(25):63-65
作者利用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和翻译启动的实验方法,探讨了越南语—汉语双语者汉语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越南语—汉语双语者的心理词典支持修正层级模型,随着汉语熟练程度的提高,汉语词汇和共享概念之间的联结逐渐增强,并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中的二语词汇语义通达是指通过视觉接受输入二语词汇信息,并提取词义的过程。受不同表征观及实验方法的影响,研究者在双语者是否需要借助母语通达二语词义这一核心问题上仍存在巨大分歧。目前研究者构建的二语词汇语义通达模型假设主要有:语义独立储存理论下二语词汇语义通达模型、语义共同存储理论下二语词汇语义通达模型和混合(mixed)语义表征理论下多维二语词汇语义通达模型。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二语词汇语义通达受双语者二语熟练度、认识能力、认知压力、二语接触方式和程度、二语习得年龄、双语平衡度、词频、词长、词型、词形相似度、语义相关度和语言相似度等多个维度影响。然而目前有关各因素交互效应的研究并不太多,且多以行为实验为主。未来应着眼于对影响二语词义通达的各种因素交互效应进行整合性研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格控制实验过程,才可能进一步完善现有二语词汇语义通达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考察二语熟练程度与双语句法表征的关系中,借鉴国外句法启动的经典实验范式,设计针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跨语言句法启动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汉英存在不平衡的启动效应:L1-L2的效应大于L2-L1,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效应大于低水平,且随着英语熟练程度的提高汉英双语句法表征融合度更高、共享的层面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心理词汇语义关系理论,采用词汇联想测试实证研究,调查中国学习者不同二语水平者的语义网络特征。调查数据表明:1)学习者一语心理词汇以语义联系为主,而二语心理词汇以语音联系为主。2)不同水平组的二语发展模式有所不同,高水平组的二语词汇的本质是语义联系,低水平组的二语词汇本质是语音联系。3)心理词汇语义网络中横纵聚合呈现"非对称性"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心理词汇语义网络的非对称性特征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8.
双语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词汇的激活问题是当前国际上双语认知研究领域讨论的热点。采用改造的图片命名任务探讨日本留学生口语产生中非目标词汇的激活,综合实验1(非目标语言为日语)和实验2(非目标语言为汉语)的结果发现:在两种语言的语音层面无共享特征的情况下,日—汉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也存在着非目标词汇语音层面的激活,并且这种激活现象同样发生在非目标语言是弱势语言的情况下。研究结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为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日语和汉语发生的相互干扰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初,Bell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以语义表征为双语转换加工中介的核心理论假设,但该假设的实验验证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对某高校外语系本科英语专业四年级和三年级40名学生,采用跨语言复合句语义整合范式和E-Prime编制实验程序,在命题层面设计并实施了复合句前、后两个分句分别为英—英、汉—汉、英—汉、汉—英四种类型的跨语言复合句逻辑判断任务,收集并对比了四种类型语句反应时两两比较的差异。结果证实,跨语言复合句语义整合与同一语言内复合句语义整合无显著性差异,双语者两种语义表征系统不存在心理空间距离,语义表征是同一、共享的,是双语转换加工的中介。实验结论对揭示翻译转换加工机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青海师范大学使用藏汉双语的学生进行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启动试验研究发现,当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语义相关时能够产生较大的启动效应,学生对于目标词为汉语词汇的判断比目标词为藏语词汇的判断快,经常使用的词汇的语义在理解中可以达到自动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