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将思维以及知识结构图像化具体化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图画、色彩和代码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大脑的记忆效果,促使学生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图形上。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大脑机能来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记忆以及阅读等过程,能够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内容和文本知识有效地梳理,从而让一些单词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脉络一目  相似文献   

2.
今天,世界正在进入读图时代,从电脑操作视窗系统到地铁自动购票图示导购系统,越来越多的图形操作系统都向我们证明:图示作为一种构建在视觉思维上的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有着其他思维工具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概念图正是这样一种利用图示方式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新工具,它将关键概念通过图形、颜色、连线与层级组成可视化的记忆网络,将思维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从而促进学习者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优化学习的效果,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将文字等信息通过图示的模型展示出来,以形成系统化的记忆。结合自身的思考经验联想,人们在认知记忆的时候,理解问题必然要将问题以一个抽象的虚拟概念,进行抽丝剥茧形成深刻的认知,不仅这样的记忆更为深刻,还能够将知识串联起来贯通有关问题,有序化地梳理知识脉络,小学时期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被动又浅薄,思维导图形式正可以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强化学生的数感与思维活跃性。  相似文献   

4.
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读图时代,数字化学习要求注重知识的可视特征,并要求克服浅阅读的缺陷以激发思维的发展;电子课本中知识的可视化呈现和相应的语义图示工具,可帮助学习者达到更理想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训练的效果,从而达到深层阅读的目的。文章对"语义图示"和"知识表征与建模"相关的研究成果、方法作以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图示、图式与语义及其相互关系、知识表征、知识建模与模型、建模语言、图示技术与语言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框架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对以深层阅读和思维发展为目标的语义图示进行了后续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97):126-127
记忆是人类大脑通过对经历事情或学习内容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映像和片段,思维导图就是将大脑中的映像或片段形成一个又一个网络,从而加强记忆。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摩擦力、重力、浮力、电阻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等概念性较强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6.
思维导图由托尼·巴赞最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思维导图的原理是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为易于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遵循一套单一自然又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思维导图理论解析思维导图的方式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方式基本相同,所以,一直以来也被看做是大脑的说明书。巴赞认为图像是大脑思维的语言,人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  相似文献   

7.
姜永 《考试周刊》2014,(93):65-65
<正>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它利用关键词与图像建立起记忆的链接,将放射性的思考变得具体,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具有强大的思维功能。思维导图的最初创始人是东尼·博赞,被人称为"大脑先生"。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左右大脑对初中数学的概念知识进行知识结构的图像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考的链接点,理清学习思路,使学习变得合理有序,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所学  相似文献   

8.
思维导图是利用人的记忆特点进行形象化、联系性记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是反映在学生大脑中的,也可以是画在纸上的,也可以是利用电脑软件制作的,以学生所能掌握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在高考英语的复习阶段,我们应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便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记忆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知识和内容的记忆,提高复习的效率。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思维导图的特征,提出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思维导图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结构,以视觉形象化的图示展现认知结构,外化大脑思维图谱,亦称"心智地图""思维地图"。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不同,它以放射性的思维模式和多感官学习为特性,图文并茂,以一种形象可视的图像来呈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使左右脑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是记忆、学习和思考的有效思维工具。在小学数学复习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促进思维深刻化,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张辰昀 《文教资料》2008,(18):57-59
图示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认知图示可划分为语言图示、文本图示和世界图示,它包含了语言、语言结构和语境三方面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了语言预测、结构预测和信息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任何学科都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需要记忆,历史学科对记忆能力的要求尤其显著.记忆能力是人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保存、回忆的能力,记忆能力的获得是把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随时"提取"的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以理解为基础,突出运用浓缩记忆、词头记忆、比较记忆、图示记忆、规律记忆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思维能力是数学素养之“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深度教学”之核,思维可视化工具作为思维图示化、图像化和形象化的高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和案例研究,对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理论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发现当前应用存在思维图谱单一化、图谱内容片面化、图示方法线性化、图示运用零散化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趣味图谱呈现,激发学生兴趣;靶向思维焦点,强化问题推理;运用思维图示,具象思维方法;构建思维图谱,贯穿教学系统的策略,为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更有效应用提供参考,优化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思维可视化是运用一定的图示工具,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展示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这些图示是利用思维规律帮助人们建构知识体系,改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运用的笔记方式。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示工具很多,常见的有: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思维导图、维恩图、模型图、表格等等。语文学习中,借助这些有形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搭建学习活动支架,帮助学生有效促进思维,发展语言。  相似文献   

14.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性工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体系,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工具。  相似文献   

15.
利用插图教学直观现象,学生通过视觉把所学知识形象地传导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能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迁移能力,提高对隐含知识的发现能力,达到知识的集中化和网络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科学有趣味     
《当代学生》2012,(Z3):78-84
【"思维导图"系列】●《思维导图》本书开创了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将放射性思维和开拓性笔记技巧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大脑瑞士军刀"。●《快速阅读》本书提出了"照相式记忆"阅读这一革命性理论和方法,按书中的设计和步骤训练,人们可以高效地利用眼睛、大脑系统,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7.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核心点,并由此向外散发无数的分支,而这些分支之间又相互产生了关联。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概念并分清概念间的联系与逻辑框架,对记忆大批量知识,形成一定逻辑思维模式有重要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依靠发散性思维运转的学习工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逻辑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4):65-F0003
大脑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在70年代所创,它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顺应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维方式,提高了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东尼·博赞对大脑思维导图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实验与深化,已经得到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认可,风靡欧美数十年,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为止已波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思维导图在国外中小学教学中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在国内,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还不多,还不够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了初步的探讨,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图示法教学是运用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知识内容的图示进行教学的方法,主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在运用图示时配以精练的语言叙述,使学生能在观看图示时,进行理解记忆,把大量的知识融汇在简单的图示中。例如在讲述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之间的关系时,可用: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这样的简式图示,这个图示提示了各概念间的联系及关系。通过这个图示模象直观,把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归纳成植物体构成…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始于记忆,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学生记忆能力的好坏,必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 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识记、保存和再现就称为记忆。记忆的能力就叫做记忆力。影响记忆力的内因是大脑的机能,外因是客观事物对大脑刺激的形式及强弱。人的大脑机能彼此虽有差异,但是占正常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是差不多的,特别好和特别差的是极少数。外因是可以促进大脑机能发生变化,“脑子越用越灵”,就是这个道理。 客观事物对大脑的刺激强度与记忆的关系很大,刺激越强,记忆越深。我在教学中就注意抓住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