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学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其发展与诠释受区域个性和思想家的认识影响。泰州儒学是古代泰州儒学思想的总体称谓,其儒学个性充满了众多的本土因素。黄海、淮河、长江三水激荡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开放、兼容的自然基础。泰州吴头楚尾的区位和多次、多位的人口迁入为泰州儒学奠定了文化的交流基础,使泰州儒学增添了仁和与思辨成分。泰州发达的盐业经济和农业生产,也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品质基础,使泰州儒学充满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此外,泰州崇儒好学的传统为泰州儒学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使泰州成为儒学创新极为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泰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区域。泰州儒学在中国文化、思想、教育史上有较高的地位,对泰州儒学文化的价值应该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泰州儒学代表的是泰州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成了泰州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代代传承下来。泰州儒学中的主体精神、启蒙思想、民本思想应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光大,为此要加强泰州儒学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泰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与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3.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泰州儒学的表达方式很丰富,不过由于泰州儒学的学者们大多不喜著述,所以其儒学思想的表述不以著述为主。泰州儒学思想的表达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其一是以讲学传道于世。无论是胡瑗,还是泰州学派、太谷学派的学者们都喜欢讲学,并通过讲学来系统传授他们的儒学思想。其二是泰州儒学思想的阐述,都是以解释传统经典包括儒家、道家经典和佛经来表达其儒学新意的。其三是泰州儒学思想也是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当然,由于泰州儒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各个学派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们在讲学方式、解经重点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创新儒学、宣传儒学,并以期化民成俗的鼓动精神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泰州儒学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把自然与快乐看作人的本体之性,主张排除恶欲,强调心底之乐。在修身问题上,他们突出了修心这一要求,主张修心立本和改过正心,尤其要求统治者修仁心,并通过正已而正风俗、正人心。在学习和修身问题上,泰州儒学要求处理好博闻、强识与慎思的关系,强调“心悟”、自得”,主张“内求”,在切问近思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泰州儒学强调以人为本。古代的泰州学者们十分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尊身、保身。他们还从人性层面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层面对其身本思想进行阐述与论证。泰州儒学肯定人的情欲,但同时也主张节制不合理的情欲,尤其反对恶欲。泰州儒学还倡导公欲,主张义利统一,要求人们处理好义利关系,坚持义利统一,做到“知本”“知止”。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泰州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的地区。古代泰州儒释道思想都非常丰富,名贤众多,名师辈出,尤其是泰州儒学思想影响很大。自南唐以后,泰州儒学一直在发展,并在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三次儒学思想发展峰期。以胡瑗为首的理学思想、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以黄葆年为首的圣功儒学思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仍热衷于泰州儒学的研究,泰州儒学的魅力一直兴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推动了晚明儒学平民化时代通俗文艺思潮的形成与流行.具体到泰州学派产生、流行的核心地区——泰州而言,明清以来泰州戏曲"倍盛于前",成为"江南文脉"视域下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成为"江南文化"渡江北上的现实体现.泰州戏曲文化的勃兴,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平民儒学思想和"言情"文化思潮.从泰州戏曲文化的繁荣,可见泰州学派的文艺思想深刻影响了晚明以降诸多艺文活动,是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积极、主动推动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社会教化和文艺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贞是泰州学派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与他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之理,妙之无穷;自然天机,最有活力;离开自然,寸步难行,自然之外也别无所传.强调自然的真实性,主张在自然面前"不着意"、"不犯手",一切顺应自然.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泰州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泰州学派学术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学家将自然作为独立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认为自然界是绚丽未知的,因此,对自然的探求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偏爱研究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有的倡导天命不可违,以此求得民众的顺从和臣服,有的则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在"天命所归"和"人定胜天"两种观点上,先贤们的分歧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自然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今天的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应当善加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天命思想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基础。胡瑗认为,天命的本质就是天道自然,所以要顺天,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胡瑗还认为,自然是始终处于变易之中的,当事物发展变化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并认为变易是永久不变的通行之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变易之道。在变易之道的基础上胡瑗又提出了有序变革,以主动顺应时事变化与发展的主张。此外,胡瑗还把变革与"中道"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了"行过"的尺度问题,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经世济用的思想,但在以何济用的问题上,他主张立本修身以济用,所以他不讲儒学的实用性而讲修身的实用性,他认为儒学只有通过修身才会发挥经世济用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问题上,王襞强调行道以经世,他认为修身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王襞关注的主要是知行合一的社会功能,他的经世思想既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也体现在他的亲民义举上;在经世济用的方法上,王襞认为自然之谓道,天命之谓性,人的实际生活不能受制于任何主观的或客观的意志,所以要发挥知行合一的经世济用功能,就应当做到"率性"不"立意",顺其规律而提高社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泰州儒学的诚信思想非常丰富。他们把"诚"、"信"统一起来,并把"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立身根本。泰州儒学认为,讲诚信就要讲诚心,所以诚信必须正心,做到内心以敦其诚实,待人以诚信真实。此外,诚信在于"正",所以泰州儒学又将"信"与"正"结合起来,主张以保持"正"的品行,浩然之气、正义之气,"正信"接于人。  相似文献   

16.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泰州儒学在为人处世方面强调“成物”之智,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谦逊的美德,主张以谦顺为本,以敬悦人,以恭敬为先。同时,泰州儒学还承继了传统的“止至善”思想,要求人们懂得止节之道,知本、知止,以止安人,始终使自己的情绪及动作施为保持在适宜状态。泰州儒学还主张以中正和人。要求在处世过程中做到至公至正,无所偏系,使人和悦。  相似文献   

18.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尚烨 《文教资料》2010,(9):85-86
孔子本人从事过巫史职业.其文化背景与商周时期的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着重要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实现了由巫史而士的转变.但巫史传统对其思想仍有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要知天命,却慎言鬼神,并用天命来解释世俗化的人生,让人与天命合一,对天命进行了由巫史传统至世俗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内容摘要:韩贞既继承了泰州王学的思想,也远承了孔孟传统儒学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总体上还属“儒学一脉”。,他道范严肃,言动不苟,每遏事也不改儒子风范。韩贞遵守传统的五伦之教,不逾纲常,要求人们以礼相节,安分戒非。此外,韩贞还把孝悌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和考察人的标准,主张孝悌为本。当然,韩贞所讲的孝悌与传统儒学不尽相同,比如他重孝道又反对愚孝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