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学大家,其文学创作是时代巨大的宝藏,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资源。鲁迅的作品立意深刻、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语言犀利而又精练,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典范。在小说《祝福》中,作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经典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和道具来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带给我们更多心灵的震撼。小说开始部分对临终前的“祥林嫂”进行简单刻画,通过“祥林嫂”临终时身边的道具,我们可以窥探出她当时生存的境遇,对于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波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感悟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这样写“我”遇见临终前“祥林嫂”的情境,“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此,“竹篮”“破碗”“竹竿”成为她临终前的“遗物”,下文我们将就此展开更加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在《祝福》中,我们分明能看到祥林嫂那滴血的泪眼,听到她那无助的悲泣,触摸到她那干枯的身躯。究竟是什么让祥林嫂经历着人生的艰难坎坷,品尝着岁月无情的况味,捉摸着命运无常的飘影呢?从四次以“我真傻”开篇的“阿毛故事”的讲述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一个无助的灵魂在孤冷的夜路上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鲁迅的作品总是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著称的。《祝福》里的人物描写独到的地方是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和传神的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反封建礼教的深刻主题。 祥林嫂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她性格的形成是与那个特定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封建思想、封建势力对中国农村的统治根深蒂固,中国农村的广大劳动群众深受其害,妇女的命运就更为悲惨。在这里就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小说多处对祥林嫂的语言、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我”与祥林嫂在河边相遇的一段对话,对祥林嫂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绘:“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段描写把一个受尽精神折磨、生活无依无靠的悲惨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但是,在她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面前,祥林嫂面对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的精神桎梏,如同浮萍一般飘飘停停,到最后只剩一具空壳,“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在希望与绝…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文章较难读懂 ,《祝福》又是一篇较长的课文。如何使学生较快较易地理清头绪 ,把握文章的内涵呢 ?我试选了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作为突破口。首先 ,以肖像为红线串连课文情节。课文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来展示作品的内涵 ,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祥林嫂的经历。文中几幅肖像清晰地勾连了祥林嫂的一生。“三年前的花白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现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的形象一直受人关注,特别是祥林嫂的反抗性,一直是人们讨论和争论的焦点。如祥林嫂改嫁时的“出格”。其实这是她在封建礼教熏陶下的“节烈观”的外现。鲁迅写她“出格”,实际是对这种节烈观的猛烈抨击。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鲁迅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生起一个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记叙祥林嫂,而是穿插一个“我”呢&经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是一个见证人。全文由“我”回鲁镇过年引起,以“我”的视觉观察鲁镇的变化;以“我”听到的传闻追忆祥林嫂人生片断;以“我”的心灵来感受封建制度下的肃杀气氛。“我”是连接读者与祥林嫂间的一根纽带。二、“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回鲁镇受到四叔的接待,虽然并不隆重,但也表明“我”是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我”深切同情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完《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之后,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发问“:祥林嫂究竟有没有娘家?”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有点突然,不少同学还没有回过神来。因此我转而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同学回答说“:现在夫妻间吵架,婆媳间矛盾,女方受了委屈往往就是回娘家,以寻求支持。祥林嫂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回自己的娘家呢?”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到课文中认真查找“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娘家”。答案很快出来了,在“初到鲁镇”一节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可见祥林嫂不仅有娘家,而且娘家与卫老婆子还是邻居。至于后文祥林嫂被卖改嫁的消息,书中交代也是卫老婆子“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才得到的。“那么祥林嫂在饱受劫难时,娘家人为什么见死不救呢?”接下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一下教室里炸开锅了。有的说“:祥林嫂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娘家要管也管不了。”有的说“:祥林嫂实在太不幸了,祸不单行,娘家人也许帮得了这关,难得帮那关,帮了一两回后索性就放弃了。”有的说“:祥林嫂一女嫁二夫,连她自己都觉得罪孽深重,要捐门槛赎罪,娘家人也难...  相似文献   

9.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10.
再一次看到祥林嫂的时候,我已经完全认不得她了。能确信她就是祥林嫂,完全只是因为她主动向我打招呼。她那副模样让我惊讶得一时之间吐不出一个字来,只得张大嘴,瞪圆眼睛,继而"啊"了一声便不知所措:她的头发自然地用银发簪盘在脑后,乌黑发亮;她笑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13.
…………生1:除了前面同学们提出的两个原因外,我觉得祥林嫂个人性格上的弱点也是她死亡的原因之一。师:请具体说说。生1:祥林嫂善良温顺、任劳任怨、生活俭朴,但她没有朋友,盲目轻信,不善与人沟通。我们今天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七分业务,三分交际”,意思是一个人要用七分精力来工作,用三分精力来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没有朋友,是何等可悲的事情!祥林嫂只重业务,工作做得很出色,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她没有朋友,所以,当她被婆婆一伙人拖上船时,有人见了,却没有人帮忙。师:能说说祥林嫂的盲目轻信吗?生1:祥林嫂的盲目轻…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的悲剧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精神悲剧。祥林嫂处在人、神、鬼的重重包围之中,四面都是鬼魅一般的“吃人”者.而她是孤苦伶仃的一个妇女。为了生存,她处处表现着隐忍,到了忍无可忍,而终于求助于神。最后神的灵验也失效——捐了门槛以后,仍然不能解除精神上的恐惧。至此,她精神轰塌,痛苦不堪地死去。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使我常常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是的.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胡家坳。她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生不见容下人间.死亦不能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多么痛苦无助的生灵。在无边的夜一样的大海里.祥林嫂四处寻觅.竭力表现.争取回归到奴隶的身份和被收容的境地.但这一切都注定了她的徒劳无益。鲁迅正是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要怀着浓重的悲悯揭开这个过程.以细节集中展示身份认同的文化悲剧与宿命局限.将无价值的追求与信仰撕破.以悲剧的手段来展示荒诞与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设计了以下几组思考题。第一组,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她花钱是不是很阔气?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组,祥林嫂识字吗?她的姓名是什么?她的身价如何?她为什么要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  相似文献   

18.
<正>在《祝福》阅读与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评价祥林嫂,是一个重要问题。长时以来,论者、教者和有关重要资料,都说她是“劳动妇女”,或“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些论断似可讨论。现依据对文本的品读,在此略陈异见,并求正于学者和教学同仁。一、不幸的山里女人(一)来自卫家山的女人小说开头部分,“我”回到鲁镇的第2天下午,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当夜或第3天,祥林嫂就“老了”。这是说,祥林嫂死在鲁镇。  相似文献   

19.
一、关涉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小说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不可能删繁就简直接点明,它总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暗示读者的,这也是小说艺术的魅力之一。《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婆婆带人捆绑走后,小说用了两个词来表现四叔的态度,很有意思:“可恶!然而……”这是四叔的第一次评价。四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文看,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采取“先斩后奏”的方式,等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时让两个男人强行把她捆上白蓬船,然后才到四叔家叫人。事后,四叔听了“看见的人”的“报告”才知道这一情况,因而觉得“可恶”。但祥林嫂“诚然是逃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一、“站”出尴尬《祝福》中,在“我”回鲁镇见到各方面变化得最厉害的祥林嫂时写道: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祥林嫂仅仅问了一句“正要问你一件事”。于是,“我”只得“诧异的站着”。如果说,前一个“站”表现出“我”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应付的镇静和从容,那么,后一个“站”则流露出“我”始料不及的慌乱和尴尬。面对着正处于穷途末路的祥林嫂的急切提问,“我”一边含糊其辞地回答“说不清”,一边乘机匆匆逃离。由此,祥林嫂的尴尬提问,“我”的尴尬心态和尴尬举动,都高度浓缩在一个“站”字里面,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