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育家们非常重视触发的功夫。叶圣陶和夏丏尊在合著的《文心》一书中特别指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此句言简意丰。对学生的读书作文如此,对于中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来说,也同  相似文献   

2.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想打开孩子思路,要使他们从思路阻塞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转化,从矛盾的普遍性向矛盾的特殊性转化,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善于触发,要有“触发的功夫”。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作文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上“新概念作文”的冲击,中考中连续多年话题作文的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教坛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气。这在作文教学中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使之从格式化、序列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以去探究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提倡感悟生活式作文效果会更好一些。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因此,中…  相似文献   

4.
[作文范围] 写一个熟悉的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 [参考题目] 这次作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拟出一个具体的题目,命题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人名命题; 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我们的好“后勤”》; 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童年时的伙伴》《我的邻居》; 4.以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命题,如《助人为乐的×××》《闲不住的人》;  相似文献   

5.
想象,可以由此人、此事、此情、此景而想到彼人、彼事、彼情、彼景.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就是联想.如人们从“一“字可以联想到“一滴水“,联想到由无数的“一滴水“汇聚而成的长江大河,以至浩瀚的海洋,可以联想到“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两江十八滩“的诗句.这就是由字面触发的相关联想.由今年春节发生的事,想到去年以至更早的春节所发生的事,就是由时间因素触发的联想;由一件发生在延安的事,想到发生在延安的其他的事,这就是由空间因素触发的联想.由居里夫人想到陈景润,这是由一事物进而想到其他性质相同的事物的联想.由“黑暗“想到“光明“,由“国内“想到“国外“,这是由事物想到性质、意义相反的事物.……  相似文献   

6.
所谓“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在写作活动中作用显著,尤其在材料作文中尤为重要。要让材料作文“有感而发”,“触类旁通”,达到《文心雕龙》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写作境界,脱离联想,是万万不可的。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大凡都有这么些特点:(一)有“以××为话题”或“只要内容与××有关就行”等较为明确的提示;(二)内容范围很宽泛;(三)体裁几乎不作限制;(四)题目自拟。写作时考生就话题构思立意,有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也确实写出了不少好作文。但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文章写得不错,题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拟题没有新意;或是把话题当作文题,题目范围过大,容易“高谈阔论”;或是题不对文……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不等于文题,话题式作文只是先提出一个话题,用以指定写作的范围,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话题的指向性来自拟题目进行写作。“秧好一半…  相似文献   

8.
习作要求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规定内容范围。具体要求详见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积累·运用六。习作指导一、写作前,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书,吸取知识精华,学习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写起作文来才得心应手。俗话  相似文献   

9.
学会联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心》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有某种联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  相似文献   

10.
所谓“成串联想法”,就是由一个事物成串地联想到多个事物、人物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方法,能扩展写作思路,使作文生动活泼。有位学生写《柳》一文,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柳树在春天里发芽、长叶的过程时,就是运用“成串联想法”来展开全文的:春姑娘(春天)、新衣(柳树新芽)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中师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培养中师生的作文兴趣。目前,有部分中师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甚至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使”,讨厌、畏惧作文。为此,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中师生的作文兴趣的: 一、作文命题讲点艺术。我国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说过:“作诗非难,难为题。”这就是说,好的题目常常给人以未饮先醉的感觉。中师生的作文命题亦然。《我的家乡》、《难忘的一件事》、《我的老师》、《记一次春游活动》、《×××参观记》……这些题目成了传统题,中师生从小学写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作文,总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细心的观察、感性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触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点,从小字入手,捕捉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以《我和××》为题日,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二、教学目的:继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和严密性的能力,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握住写作要点,并做到过渡自然,交代照应清楚。三、教学要求:写前学生要审题,把题目补充完整,想好这篇作文的写作目的,确定要点,并接  相似文献   

14.
司云 《陕西教育》2008,(7):90-91
想象,可以由此人、此事、此情、此景而想到彼人、彼事、彼情、彼景.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就是联想.如人们从"一"字可以联想到"一滴水",联想到由无数的"一滴水"汇聚而成的长江大河,以至浩瀚的海洋,可以联想到"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两江十八滩"的诗句.这就是由字面触发的相关联想.由今年春节发生的事,想到去年以至更早的春节所发生的事,就是由时间因素触发的联想;由一件发生在延安的事,想到发生在延安的其他的事,这就是由空间因素触发的联想.由居里夫人想到陈景润,这是由一事物进而想到其他性质相同的事物的联想.由"黑暗"想到"光明",由"国内"想到"国外",这是由事物想到性质、意义相反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作文题目]见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 P59—60[文题审辨]题一是联想型记叙文文题。所谓联想,就是要求写作者能够由这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相关,相反或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能从“无”想到“有”,从“小”想到“大”,从“此”想到“彼”。联想和想象密切相关。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即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联想和想象,是学习写作此类记叙文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写作《×年以后的故乡(或母校等)》时,必须展开“神思”的翅膀,飞得高些,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 “好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何谓好题目?请看下面实例。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一篇以“认真”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拟的题目是《2×3=5》。暂且不去看文章的内容和文字,一见这题目,就让人顿生疑团: “2×3”怎么会等于“5”?让人想探个究竟,这就是悬念效应。考生  相似文献   

17.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绝不能理解成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也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2001年考生所写话题作文的审题失误,值得我们深思。一、误解话题。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是正确审题的前提。甘肃省中考作文的话题是“读书”,有位考生拟题《读书真好》,先写同学间…  相似文献   

18.
写作文首先要材料,材料越丰富,写起来,越容易。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往往学生拿到作文题以后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因而作文指导的任务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以及如何表达材料。同时指导学生作文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第一命题内容放宽,接近儿童生活。让题目能容纳各人不同的材料,如《我最喜爱的×××》,可以写一本书、一堂课、一个小动物等等。《××劝我》或《我劝××》,这些题目容量很大,学生可自由选择题材进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千篇一律。第二不能局限课堂指导,大讲写作方法,还应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带着情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陶冶美的情操。下面是一个教师指导小学生作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学会联想     
吴建 《小学生导读》2011,(Z1):30-3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心》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  相似文献   

20.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通病: 一、读与写的脱节。主要症状: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作文命题与课文、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不紧,有些毫无联系,阅读教学中不渗透写作教学。 二、作文与生活的脱节。症状一:不管学生有无生活材料,教师随意命题。如有的农村教师出这样的题目:《城市见闻》、《××工厂见闻》、《公园的早晨》等。学生焉有不编之理?症状二:“下水”不当,南辕北辙。如有的教师一出示习作要求,便匆匆朗读“下水文”,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