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陈燕燕 《成才之路》2024,(4):121-124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教学方法。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巧用读思达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文章阐述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强调读思达教学法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从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明确写作内容,学会自主批注阅读、记录阅读感受,整合单元阅读情感、写出真情实感,揣摩文本语言特征、锤炼写作语言等方面对借助读思达教学法提升学生写作实效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精读课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只有上好精读课,才能为后面的略读课以及群文阅读课打下基础.语文精读课一般分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写什么",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抓住重点,深入领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内容感悟文字后面的意思,感悟"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是"怎样写",学习借鉴写作方法.这一切都是以思维导图为载体.  相似文献   

3.
阅读指导是语文学法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不仅能学好语文教材,而且能在课外阅读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做到开卷有益。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好如下步骤和方法。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初读就是略读,其目的是要提纲挈领,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初读全文时,教师要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设疑要有带动全篇的效果。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这样设疑:“生活中,同学们对父子之爱有切身的感受吗?……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背影》是通过怎样的情境与细节来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相似文献   

4.
郑维联 《学子》2013,(1):6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精讲多读,让学生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写,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大捷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始终都是指导学生初读、精读、赏读,通过这三步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初读全文,明白大意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在初读阶段,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感知语言,在  相似文献   

5.
长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对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而言,遇到长文,要如何突破,成了语文老师孜孜探求的一个课题。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2单元“回归”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朱鹘飞回来了》,全文共1229个字,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长文章。  相似文献   

6.
姚琼兰 《学苑教育》2023,(19):89-91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阅读+思考+表达”的综合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读思达”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统编教材语文习作教学实例,对“读思达”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鼎”字导入 ,激发兴趣1 师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字 ,认真看老师写。(师书写“鼎” ,生观察)2 说一说你对这个字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笔顺、相关词语等方面汇报。)3 导入 :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为我们介绍了一尊不同寻常的鼎。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二、引导初读 ,整体感知1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 ,通读全文 ,要求 :1)画———文中含“鼎”的词 ,联系文章理解。2)想———文章写了什么?2 同桌交流初读收获。3 检查读文情况 :生字认读 ,小组接龙读课文。4 汇报、交流 :1)世纪宝鼎 :①读文第一节 ;②要求用自…  相似文献   

8.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如蝶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二者并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厌写,怕写,无话可写,或者写出来的文章杂乱无章。现行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每学期八个单元,每单元一篇习作。教师多据此进行专门的作文指导,但是这远远不够。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语文教材,开辟习作训练的新天地,让读写并蒂开花。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11.
一、讲前读   讲前读也叫感知读,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文意,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这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尝试式读”,是从整体出发熟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   讲前读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默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或互相讨论解决。 (2)自由小声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要求说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3)分段指名读,检查读得是否正确 (不加字、不丢字、不错字 )。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可爱的草塘》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本文抓住“可爱”二字,写出了北大荒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北大荒人的崇敬之意。全文错落有致、清新活泼。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可爱”之处。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紧扣课题中“可爱”这个题眼,让  相似文献   

13.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师应凭借教材导读、导思、导议、导疑、导练。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三读三问”教学法之精髓就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操作要领大体如下:   “一读一问”:读通—感知。一般在首堂课教师范读之后,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3遍,随即提出“一问”。通过一读一问,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梗概,然后自学生字词,自思回答,互议启发,自练过好字词关。使字求其读,词求其解,篇求其意。最后提…  相似文献   

14.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需要多读,而且还需要认真地揣摩,只有经过认真阅读、揣摩才会发现文章里晶莹的宝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读”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三)单元教学法□沈阳市皇姑区教师进修学校李洪谟一、主题1.目前国内使用的很多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语文读写基本功为核心组成一个个单元的。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由“读写例话”来标示,它可以看作是教材组元的“纲”。一篇篇课文为什么编选在这...  相似文献   

16.
“探究式品读”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 ,发现知识 ,掌握技能 ,品悟语言 ,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一、初读感知———探究中读通课文本阶段包括两个紧密相扣的环节 :1 激发兴趣 ,引起需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用有效的方法 ,唤起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学习。如 :审题质疑等方式都可。2 初读探究 ,感知内容。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 ,请学生读全文 ,要求读准确。那些较易读错的多音字、新词、意思复杂的长句等都是训练学生…  相似文献   

17.
2014年4月25日.我第一次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网上研讨,它带给我的是震撼.是激动.更是无尽的启迪。整理,消化,吸收,思考,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一、改“教”为“学”“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在主题的引领下整合阅读,不要只纠结于某一篇.要立足于主题,来进行统筹性的教学安排。主题可以是多方位的,它可以是文章的情感、内容,亦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文字,一切从单元目标。学生实际出发。不只整合教材中的课文,立足于某一篇,拓展一篇或一组相似的文章,不以单纯的讲解为主,而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由疑而读,因读释疑。一个单元确立一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紧紧围绕它,扎实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在运用中领悟,这样的课堂更有厚度,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读者与文本情感的传递.文章探究了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即:第一螺旋发展圈--初读感知,评价促读;第二螺旋发展圈--再读揣摩,赏析促读;第三螺旋发展圈--又读体验,彰显个性;第四螺旋发展圈--品读感悟,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9.
全国语文界对于语文课单元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各种单元教学形式,诸如“一次多篇”教学法、教读带自读“几带几”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归类符合”教学法、“分组比较”教学法、“单元问题设计”教学法、“单元自学”教学法、“单元导读法”等等。纵观各种单元教学形式,运用综合分析法乃是单元教学的最基本方法。所谓综合分析法,不是把单篇的分析法加起来而称之,而是  相似文献   

20.
王国  郑瑞玲 《甘肃教育》2001,(11):31-32
2000年秋季起使用的高级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第一册第一单元就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开宗明义告诫我们再不能用过去的分析讲授法来上课了,而是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和“品”上下功夫。众多的语文研究者认为:读是语文的灵魂;好的朗读,等于分析;语感是读出来的;要以读带讲,以读带练;只有读,学生才能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只有读,学生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古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