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辨析木子,廖鹤近来,在教学中学生常问及何谓“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问题。其缘由是学生对在有些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这个提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作“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和“新社会主义观”的划分,觉得不好理解。针对这个疑问,我们做了点研...  相似文献   

2.
林风 《茂名学院学报》2001,11(2):4-6,15
目前有一些教材认为:列宁提出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该文认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过滤时期,“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则是指共产主义,只有“没有牢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层次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学“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及原因李杰“八五”期间,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及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实施了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目标有关科研发展的步骤、措...  相似文献   

4.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期提出了“两手抓”、“两手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思想,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抓”、“具体抓”、“狠狠抓”三个层次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是邓小平的“猫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共同折射出的两大标准。因而“猫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两大论断就在回答主题的同一性、思想发展轨迹的承继性、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性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层次性,即“四性”上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正是“猫论”的提出及同一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错误思想的批判与纠正,为邓小平理论的起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养分。  相似文献   

6.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列宁、毛泽东做出了理论新贡献。邓小平则正确处理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老祖宗”与“新情况”的关系问题,在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同时,也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政治文明”新提法,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政治文明”新提法,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认识;其次,“政治文明”新提法,标本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新一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未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条件,多年来我国也并未真正实行过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原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分配原则,是统摄现阶段一切分配形式的分配原则;区分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分配原则具有充分的根据和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了系统、明确、集中的概括和论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规定、本质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精神明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化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仁学,是一个以人为本,以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家庭的亲爱和睦及社会的和谐有序为目标,“修己”近仁,“孝悌”为仁,“泛爱众而亲仁”,由己推人,由近及远,渐次拓展的心灵境界不断升华的伦理体系。其所蕴涵的仁爱思想、人伦道德对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与社会主义的“三德”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许多入围绕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揭示“中国特色”的内涵。而从中国国情角度谈得较少。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界定“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本身包含了两个修饰性定语:“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省略了一个宾语“国家”,属于动宾结构。按照严格的语法结构,这句话应完整地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汇本身是一种政治性修饰用语,…  相似文献   

14.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桂春 《教育科学》2001,17(1):33-36
国外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尤为注重师生关系准则,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主内化及行为习惯养成,我们应借鉴其经验,重建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规范及师德教育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从强制“灌输”转向自主“养成”。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等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界定;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强调的是“目标取向”、“发展预期”和“结果承诺”,而不是“操作方式”、“运行机制”和“特定过程”;他是从政治选择和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其深层依据,则在于要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某些已经形成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游历欧美大陆之后,才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梁、孙二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的“均平”、“大同”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受到形形色色近世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从其内容本身来考察,梁、孙二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和层面性,即均是“大同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结合,这是二者之共性;而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分歧,即在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是避免一切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则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而现实世界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列宁前期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马恩“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观,经过实践后调整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俄国实际的新社会主义观;斯大林回到了“马恩“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观上,经过实践后形成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导致社会主义观在理论上的混乱,实践中的变形:戈尔巴乔夫顺袭苏联模式,经过实践碰壁后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不能抛弃,抛弃了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但马克思主义是方向,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本国实际发展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才会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1985年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十年来,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服务”和“依靠”有了很大进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服务”和“依靠”的形式、内容、方法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服务”和“依靠”的内涵、要求等将出现明显的转变,从而必将形成一种全新的格局。一、“服务”和“依靠”更具有主动性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阐述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如何加强和完善立法、如何强调并贯彻法的平等性原则及普法的重要性等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些科学理论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建设方向,而且在实践上指导着我国法律体系及司法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促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等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