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共利益"这个概念在当代社会中被反复提到和使用,目前学术界依然对此概念争论不休,其原因是"公共利益"无法直接做出界定。本文由"公共利益"概念的要件与属性入手,同时构建出"抽象——具体"的理解模型,尝试从另一视角来阐释"什么是公共利益"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2.
在征收中,应当明确政府职责和权限。在立法机关规定的原则范围内,应由人大代表而不是由行政长官来界定"公共利益";公民参与补偿,保证被征收者获得"公正补偿";中立评估及司法的制度保障,从程序等角度构建相应的公共利益认定制度。  相似文献   

3.
张蕾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95-97
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来思考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共管理的伦理问题。一方面,公共利益这个概念非常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从逻辑上讲,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称作"公共的"政策,就是因为需要公共利益这样的价值来评判其自身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公共政策是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同时又以公共利益为其最高目标,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政策过程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指导着一系列权威性的分配决定和行动。但由于公共利益的宽泛性与不确定性,使其在概念界定上不够清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概念,从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三个维度对公共利益进行反思,使公共利益概念更为直观具体,以期更好地规范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5.
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确认与保障,是宪政的本质。行政机关只有追求公共利益时才能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必要的干预。因而公共利益不仅限定了公民的权利界限,也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界定了边界。然而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概念,行政机关掌握着巨大裁量空间。为避免行政机关盗用公共利益之名而谋非公共利益之实,应在立法、执法及司法等环节中对公共利益予以界定和审查,把行政机关的权力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中,当记者的知情权与个人的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对这两种权利的界定及平衡就显得尤为紧迫。比照公民知情权对记者知情权加以界定,当记者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发生冲突时,以公共利益作为参照将两种权利加以平衡。  相似文献   

7.
论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房屋拆迁涉及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共利益的概念模糊和政府的自利性,导致了政府无法准确地把握公共利益。应该从合理界定公共利益、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三方面来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是否应当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这在社会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对此,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概念虽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完全概括式的界定并不适合于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应采取修正折中的立法模式对我国公共利益作出相对合理的界定,这是化解现实矛盾的需要,也是实现物权法的定纷止争之基本目的,以达到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合法性的来源,是对国家行政行为的基本约束.公共利益在土地征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公共利益概念内涵在理论上的不统一,造成土地征收权滥用的情况.本文在土地征收的特定语境下,从公共利益的概念、判定标准、特征及立法模式几个方面对公共利益概念进行辨析和研究,科学界定公共利益概念,以期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  相似文献   

10.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是防止滥用征收权和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征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尚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一系列尖锐问题。同时,土地征收中又缺乏合理公正的公共利益界定程序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导致土地权利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害。为保护土地权利人、规范土地征收秩序和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应该在土地征收立法中弥补现行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律空白、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制定正当程序,通过模式创新和程序设置来规范界定程序。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与文化公民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关注政治经济学层面,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公民的文化公民权问题。如果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能够得以建立的话,那么文化公民权也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政治和经济语言所劫持,公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因此受到侵犯。哈贝马斯式的批判理想一方面可以制衡新媒体的市场理性,保持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也推动了公民权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行政调查作为行政法律行为,在“规则-自由裁量”的现实下极易出现的问题是:规则终止之处,行政调查的自由裁量权即不被羁束,暴政发轫,私人权利得不到庇护。由此,要想系统考察行政调查就必须以参与实体基准与程序性基准为基础,兼顾其他基准,并阐述其公开原则。唯此,才能使申请人在行政调查案件之后的诉讼过程中结合行政调查内在基准,较为容易地作出进攻或防御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由检察机关作为适格的诉讼主体开展公益诉讼在多数国家的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有大胆的尝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于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只是作了宣示性的规定。虽然新修改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有关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对于有关机关的概念和内涵仍然缺乏法律依据。构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的各主体禀赋和力量的差异,影响着公共意见表达的质量。通过积极构建"公共审议"的现代公民参与理念,平衡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偏好和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制,从而实现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权利有三个层次:应然权利、法律权利和实然权利。而环境权目前仅仅停留在应然权利的研究上。我国各地“最丑建筑”泛滥,造成民众视觉污染,感官不适,民众之精神受到损害,从而引发民众的不满与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法律的视角,从环境权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我国法律环境权的缺失才导致“最丑建筑”的泛滥与民众的精神受损,只有首先从法律上设立环境权,运用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制度对“最丑建筑”等损害民众精神健康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民众之环境利益才能得到保护,环境权才能实现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刘泽思 《教育与考试》2010,(2):15-18,31
结合德国招生制度的平等原则以及中国的特殊情况,本文提出机会平等原则并建议将其作为高考改革的唯一目标。据此,笔者将现有的众多高考改革"药方"分为"对症"与"非对症"两类,对于诸如取消分省招生制度、废除少数民族优待等合理建议建议予以采纳,而主张废止那些旨在通过考试的主观化、本地化来提升城市人口成功机率、侵犯农民权益、为官员腐败打造基础以及为北京人这一"最宝贝的少数民族"提供加倍优待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不仅来自公权力行为,还有私法行为。因此,宪法基本权利条款能否发生私法上的效力,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问题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试图对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问题所涉及的逻辑前提、规范依据、现实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找到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作为公民反腐的新阵地,有利于公民行使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批评建议等个人权利,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仍存在着一些公民参与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宜采取以下对策加以完善: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制度;政府积极推动官方网站建设,加强其和民间反腐网站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关键环节,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要求。探讨转型时期我国公民参与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及保障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与合法性、秩序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