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核心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分析,从解释学的角度说明了文化误读的理论依据,并对文化误读可能发生的几个层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着语言错位的现象,译者不自觉的文化误读和自觉的文化取向是引起语言错位的主要因素。面对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错位必然存在的现实,文学译本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尽量发挥语言错位的积极意义,才能促使异质文化共存于同一个文本之中且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文化间又存在差异性,导致了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葛文浩的《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并从接受美学角度阐释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吴心瑜 《考试周刊》2011,(83):26-28
本文从对《爱玛》两个中译本中部分译文的比较分析入手,就异化和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在文学翻译中应该慎重对待文化因素,避免造成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文字转化过程,更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相差很大.译者在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应该简单着眼于字面对应,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浅析英汉文化中的主要差异。使译者在翻译中具有文化差别意识,避免出现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必然性。本文借用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分类模式,结合例证,分析霍译《红楼梦》中的几种文化误读,从而探究其误读产生的原因。霍译本中误读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自身的伦理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都在不断的提升,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相互渗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国或者是其他语言地区的文化,对其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将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语境进行展现。简言之,真正的翻译工作,需要将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话语进行系统的构建,这样,翻译所能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才会更加的生动。本文就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话语构建进行基本的探讨,旨在寻找二者构建的重要因素,从而为翻译的进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异化"还是"归化" --关于Emma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对<爱玛>两汉译本中部分译文的比较分析入手,就异化和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了在文学翻译中应慎重对待文化因素,避免造成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语境在对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功能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学翻译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翻译来说更加复杂,它同时涉及了相当多的文化因素,所以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文化语境下原文所特有的含义。本文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感情色彩、源语言、译入语与译者等方面探究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对译作进行文化过滤,以使之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承载体.翻译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翻译不仅仅指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在跨文化的文学翻译中,是应该使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译者应该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活动存在时翻译损失便与之相伴而生。较之其它类别的翻译,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尤为明显,翻译中更是有得有失。在文学翻译中,对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德伯家的苔丝》原著不论在语言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独具特色。张谷若先生在其中译本中大胆运用各类补偿方法,在语言、文化、风格上都较好地表达了原文。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相差甚远。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对文化进行翻译补偿。本文以莫言小说《变》的英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补偿现象为例,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言、翻译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在语言的转化中,文化因素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能否正确地处理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作品质量以及各国间的文化互通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针对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18.
王薇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0):77-81
“创造性叛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事实。然而国内翻译界不少学者在接受和运用这一概念时产生了种种误读:混淆了翻译的规定性和描述性两种研究范式;认为“创造性叛逆”脱离了实践;认为“创造性叛逆”提倡胡译、乱译,解构忠实;认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只是译者。通过对误读现象进行剖析,文章指出误读主要源于描述性和规定性两种研究范式的混淆,学者的断章取义,概念本身的表述不清及学科界限模糊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翻译文学的研究由于其跨文化的特殊性,直到近年来才被认定是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翻译文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忠于原著,表达原作者的思想,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译者在其母语世界和其所要翻译成的语言世界的双重文化身份。本文以《红楼梦》的两种英文译名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翻译文学中存在的互文性活动出发,在面对不同的文化人群对同一文本做出的不同调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诺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中国文学也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在本文中,将就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文学翻译与文化调适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